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恩中绝①,交河使渐稀②。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③。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注]①合殿:即合欢殿,汉代宫殿名称。②交河:古城名,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③金微:古山名,此代指匈奴统治的地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绝”字写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心怀怨恨,因此与汉元帝恩断义绝。 |
B.颔联笔触洗练,刻画了王昭君辞别故土,远嫁塞外时的悲苦孤单的形象。 |
C.尾联借用对归雁的追随,表现了王昭君强烈的思乡怀土之情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
D.诗歌用词准确贴切,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
江上阻风雨
[唐]岑参①
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注释)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江上阻风
[清]宋琬②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释)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被诬陷下狱三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
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 |
(3)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①路几千。
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②,何时反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龙堆,泛指边境征戍之地。②窦车骑:即窦宪,车骑将军,大破匈奴,登燕然刻石而还。③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④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⑤元戎:犹主将⑥返旆:犹班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一位妻子在春日对出征的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
B.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 “心随明月”表达了女子托思念于明月的无奈之情。 |
C.颈联“论” 和“笑”两字用拟人手法。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花枝本无情,似是在嘲笑独眠之人。形象写出了主人公的离情和孤寂。 |
D.尾联写女子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表达对战争早日结束的盼望,也隐含着对战争的不满,同时也暗示了女子丈夫的身份是军中主帅。 |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该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②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南冠”指囚徒或战俘。【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全城的宫阙都在脚下浮动,“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B.颔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态,“人倚楼”取静势,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
C.颈联前句是是以“静”写菊,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 |
D.颈联后句是写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满面愁容。以人拟物,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无限伤感。 |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
多景楼醉歌
刘过①
君不见七十二子从夫子,儒雅强半鲁国士。
二十八将佐中兴,英雄多是棘阳人。
丈夫生有四方志,东欲入海西入秦。
安能龌龊②守一隅,白头章句浙与闽?
醉游太白呼峨岷,奇材剑客结楚荆。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③,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天长路远何时到?侧身望兮涕沾巾!
(注)①刘过:南宋诗人,终生未仕,作品风格与辛弃疾相似。②龌齪:这里指拘谨。③《六韬》:古代兵书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肯定得到孔门真传的儒雅之士,言外之意是说自己接触的多是庸儒、腐儒。 |
B.诗中多用典故,如“七十二子”“二十八将”,借古抒怀,言简意丰,含蓄蕴藉。 |
C.“醉游”以下四句,虚实结合,正反对比,批判了“举子”“腐儒”,可见其追求。 |
D.全诗气势奔放,感情激越,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有很强的感染力,引人共鸣。 |
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陶渊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题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方宅”和“草屋”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说明作者的物质生活要求很低。 |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
陈羽
海②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梅花落:乐曲名。②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高诗前两句写景,荒漠塞外,冰雪消融,明月洒下清辉,为全诗奠定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
B.高诗后两句描写诗人看到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
C.陈诗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严酷环境: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梧桐枝折叶落,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从军将士对战争的厌倦和思乡不得的悲苦。 |
D.陈诗后两句用借代手法,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
E.高诗含蓄隽永,委婉深沉;陈诗声色兼备,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色彩鲜明,画面壮美。 |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③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③花:此处特指“野菊”。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