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小题1】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小题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薄暮
杜甫
江水长流地,云山薄暮时,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
旧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
人生不再好,鬓发白成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江水长流地,云山薄暮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着眼,写了富有特色的远景。 |
B.“寒花隐乱草”中的“隐”字写出“寒花”稀疏、萧瑟的特点,亦是诗人的自况。 |
C.“宿鸟择深枝”与以前学过的“越鸟巢南枝”具有同样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
D.“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写景动静结合,渲染氛围,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
(3)从全诗来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下横岭望宁极①舍
韩维
驱车下横岭,西走龙阳道。
青烟几人家,绿野四山抱。
鸟啼春音阑,林变夏阴早。
应近先生庐,民风故醇好。
(注)①宁极,汝州龙兴县一隐士,韩维知汝州时,与其常有交往。(1)请把颈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据载,“绿野四山抱”一句“当时无不传诵”,请赏析这一句的妙处。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贫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渐衰颓的状况。 |
B.颔联抓住“一点烽”“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追昔,通过远景与近景的交替,抒发了对岁月空逝,大宋复兴无期的感慨。 |
C.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思考,谁是兴国的英雄?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 |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驰聘疆场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无限感慨。 |
夏夜不寐有赋
陆游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
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
徘徊欲睡复起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急雨之后,天地间湿气蒸腾,隐约只能望见夜空少数大星的景象。 |
B.猛禽低飞磔磔有声,冷萤力竭随人水中,动物的异常表现反映出夏夜的窒闷。 |
C.诗人以凋零的羽箭与生锈的宝剑比自己,意在表现自己久疏战阵,武艺荒废。 |
D.诗歌写夏夜不寐的见闻感受,表达诗人不遇的喟叹,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 |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元和十二年,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虚实结合,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
B.颔联“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
C.“平”字描述水苹的整齐,与“铺”字合用,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
D.颈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而“白”“黄”色彩对比鲜明。 |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岳父。②陈师道:江西诗派主将。写这首诗时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小题1】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
【小题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小题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第二句视听结合,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
B.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
C.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
D.“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设问,言外之意是,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跟我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