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采莲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羞。
【小题1】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小题2】前人评价《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还随’‘暗掷’妙极形容”,请作简要分析。
晴和
朱淑真
海棠深院雨初收,苔径无风蝶自由。
百结①丁香夸美丽,三眠②杨柳弄轻柔。
小桃酒腻红尤浅,芳草寒余绿渐稠。
寂寂珠帘归燕未③,子规啼处一春愁。
(注)①百结:丁香别名。丁香花蕾绽而不放,呈十字结状,故又称丁香为“百结”。②三眠:《三辅故事》里有“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日人柳,一日三眠三起”。③未:否。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写春天海棠开放,蝴蝶飞舞,丁香芬芳,杨柳依依,小桃微红,芳草渐绿,生机盎然,展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
B.诗歌前三联都在写景,作者对春日景象的观察认真仔细,描写细腻生动,手法上动静结合,意象鲜明,色彩灵动。 |
C.“芳草寒余绿渐稠”中的“稠”字,本意指浓度,这里喻指草绿之深,形象生动地点明芳草渐绿春意渐浓的景象。 |
D.作者孤独寂寞,心头充满了愁苦和忧伤,觉得周围一切都暗淡无光,纵然春光明媚,也难消除心头的愁绪。 |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
冬夜书怀
王维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
汉家方尚少[注],顾影惭朝谒。
[注]《汉武故事》;颜是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既位好少而臣巳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暑。上感其言,撮拜会稽都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意思是说冬夜漫长而又寒冷,诗人辗转反复、难以入睡。 |
B.“夜漏宫中发”一句以动写静,渲染了冬夜宁静祥和的气氛。 |
C.诗歌额联描绘了一幅月照霜华,“草白”“木衰”的萧瑟画面。 |
D.“顾影惭朝谒”一个“惭”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羞愤。 |
晚秋登城北门①
(宋)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②。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
E.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仗工整,首句描写院内的景致,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短墙”也表现了园子之小。 |
B.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黄叶与夕阳相互映衬的景象,与上联共同描绘了一幅影、光、色俱佳的“秋村暮景”图。 |
C.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物我一体,既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也是诗人此时心境和品节的写照。 |
D.尾联,主要是写诗人的感受,一是怪罪园子小,再者天空的“新月”,难免让人容易触景伤怀,所以诗人感觉不适合久立。 |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
D.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 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
B.诗的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惊”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指长安,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
D.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裴侍御离开后的行踪和所见景色,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