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像、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j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k。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①托质:寄身;k旅人:客居在外之人。
【小题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
B.首联写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第三句中的“偶”与第四句中的“独”形成反差,说明诗人一直漂泊在外。
C.第五、六两句写沿途及空中美景,以哀景衬哀情,抒发了与崔八的依依惜别之情。
D.第七句以“见”和“别”形成对比,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
【小题2】本诗除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还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的公主,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 儿。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 有手痕。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当年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情景,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自会更加不舍。
B.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更为深婉。
C.颈联奇峰突起,“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将尖锐犀利的诘问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可谓发自肺腑,深切痛快。
D.本诗借古生情 ,诗人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唱一曲饱含愤懑之情的悲歌,启发人们在深沉哀怨中对其悲剧进行政治上的思考。
【小题2】(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C.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D.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C.结语说王昭君的怨恨分明留在千载琵琶声中,联想极奇、极切,而且表达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感。
D.颈联中的“春风面”指女子的美貌,尾联中的“怨恨曲中论”意思是怨恨从琵琶弹奏的乐曲中诉说出来。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注]①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这里代指溥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重阳之日,诗人重游频现梦中的故地,与久别的好友重逢,已是鬓发斑白了。
B.颔联写梁间又添新燕,溪山如迎故人,亲切如旧的景物,让诗人内心充满重逢的喜悦。
C.颈联写诗人与老友重逢后漫谈人生哲理,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旨。
D.此诗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说理,情理交融,体现了宋诗重视理趣的特点。
【小题2】诗人和溥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友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小题2】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韩愈第一次被贬广东阳山的第二年春天。张十一,即张署,与韩愈为同僚、朋友。②筼筜(yún dāng):一种竹子。③踯躅(zhí zhú):植物名,花开鲜红似火。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情感基调。
B.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颔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诗人感觉自己无法报答皇恩,即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直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怨恨。
D.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首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小题2】请赏析颔联的艺术手法。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小题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小题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熔叙事写景抒情手法于一炉,语言明快,风格沉郁。
B.“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