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春尽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生衣:绢制的夏衣。【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
B.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 |
C.“唤遣归”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 |
D.尾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以“冬裘”“夏葛”相更换写出时节更替,“似飞”则写出年老更觉光阴飞逝的心态。 |
成都大阅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橐③缚裤④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林。③属橐(gǎo):佩戴箭囊。
【小题1】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两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
D.作者虽为一介文人,却久有从戎报国的雄心壮志,他身着戎装参加阅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 |
【小题2】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拟咏怀诗十七
庾信①
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②楼兰返③,将军疏勒④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⑤战,今年不解围。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梁元帝时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北方,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②都护:西汉宣帝神爵二年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③楼兰返:西汉昭帝时楼兰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其国,刺杀楼兰王而返。④疏勒:汉代西域车师国的一座城池,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域,数败匈奴进攻,城中粮尽,只余数十人仍坚守不降,终为汉军迎归。⑤楼船:即高大的战舰;楼船战,这里指北周军队在沌口与南朝陈国水军的一次水战,北周军大败。
(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两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意象阔大雄浑,情调苍凉悲壮。 |
B.诗的三四两句借用典故,意在说明这些南征陈国的将军,都是从塞外得胜归来的名将。 |
C.诗的七八两句既写边塞荒城的秋景,回应起首二句,又隐喻北周军列阵严整,行动迅捷。 |
D.这首诗结构十分别致,诗人用“闻道”一词,一笔就将时空拓展到江南水军战场,把时空分散的北战南征事件连在了一起。 |
(3)有人认为此诗的最后三字“不解围”最为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的诗句“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祭。②尾联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有概括诗歌内容的作用。 |
B.颔联以“无气力”状写春之柳枝,表现柳枝娇弱婀娜之态,运用拟人手法,形象新奇;“淡晴花影”写出了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
C.颈联出句写幽径,所重在静;对句写新禽,所重在动。各有侧重,动静结合,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
D.整首诗作者写了竹林水榭、柳枝轻拂、花影朦胧、幽径新禽等景色,寓欣喜之情于烂漫春光中。 |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玉门犹被遮: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③蒲桃:即现在的“葡萄”。【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借“白日”“黄昏”衔接贯串,记录了出征将士从早到晚单调艰苦的军旅生活。 |
B.第四句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借汉代和亲时公主的幽怨衬托出征将士哀怨凄苦的心情。 |
C.诗歌七、八句写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处荒凉大漠而哀啼、落泪,侧面烘托出征将士心中悲苦。 |
D.诗歌九、十句写玉门被遮,战士追随将军拼命向前,表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
晚登龙门①驿楼
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②。
心感膺门③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注释)①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②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无法跃过者,则“曝鳃点额,血流此水。”③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 |
B.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出龙门一带的雄伟气势。 |
C.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 |
D.“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 |
E.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 |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小题1】作者是从哪些描写角度来写自己的闲居生活的?
【小题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水鸟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
B.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
D.“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