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轼《书戴嵩画牛》)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B.学无常师,有一业胜己者,便从学焉 |
C.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 |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六国论》中作者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
B.《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
C.《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立论,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论证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
D.欧·亨利擅长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和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内在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不拘于时,学于余 |
B.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其孰能讥之乎 |
C.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C.顾安所得酒乎 而今安在哉 |
D.今者薄暮 儿已薄禄相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孝义祖孙
《大唐新语》
唐方庆,武德①中为察非掾②,太宗深器重之,引与六月同事③。方庆辞曰:“臣母老,请归养。”太宗不之逼。贞观④中,以为藁城令。孙袭秀,神龙⑤初为监察御史。时武三思诬桓、敬等反,又称袭秀与敬等有谋。至是为侍御史冉祖雍所按,辞理竟不屈。或报祖雍云:“适有南使至云,桓、敬已死。”袭秀闻之,泫然流涕。祖雍曰:“桓彦范负国刑宪,今已死矣。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测,闻其死乃对雍流涕,何也?”袭秀曰:“桓彦范自负刑宪,然与袭秀有旧,闻其死,岂不伤耶?”祖雍曰:“足下下狱,闻诸弟俱纵酒而无忧色,何也?“袭秀曰:“袭秀何负于国家,但于桓彦范有旧耳。公若尽杀诸弟,不知矣;如独杀袭秀,恐明公不得高枕而卧。”祖雍色动,握其手曰:“请无虑,当活公。”乃善为之辞,得不坐。
(选自《大唐新语·公直》)
(简注)
①武德:唐高祖年号(618—626) ②察非掾:殿中侍御史。③六月同事:指玄武门之变。武德时,秦王李世民功高权重,威逼太子李建成地位。建成与齐王一起谋害李世民,双方斗争异常激烈。在长孙无忌等人的策划下,李世民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晨伏兵玄武门,挟持高祖,并杀了建成和齐王。史称“玄武门之变”。④贞观:唐太宗年号。⑤神龙:唐中宗年号。
(阅读指要)
唐方庆、唐袭秀为祖孙二人,前者为孝而辞官奉母,后者为义而不惜被牵连受罚,祖孙二人一孝一义,的确为当时之楷模。于“孝”“义”之外,又赫然显现着耿直不屈的凛然正气。而李世民的大度和冉祖雍的明智,也令人佩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至是为侍御史冉祖雍所按(______) (2)袭秀闻之,泫然流涕(______)
(3)桓彦范负国刑宪(______) (4)然与袭秀有旧(______)
【小题2】下列与“太宗不之逼”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
A.且庸人尚羞之 |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商人重利轻别离 |
D.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
(1)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测,闻其死乃对雍流涕,何也?
(2)请无虑,当活公。
【小题5】联系文章,概括唐袭秀的人物形象。
圣人无常①师。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③,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④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⑤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余嘉其能行古道⑥,作《师说》以⑦贻⑧之。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开头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
B.第3段之所以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有代表性,能增强说服力。 |
C.第3段由孔子的言行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
D.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好古文”。 |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从什么人为师的道理。 |
B.第2段作者先以感叹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接着就用三组比喻来论证。 |
C.作者在第3段中拿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主要在于说明不一定自己不如别人才向别人学习,鼓励人们应该虚心好学。 |
D.总起来看,《师说》着重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 |
忠良有异
吴兢①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徵,言其阿党②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乃言者不直③。彦博奏称,徵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徵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④。”
居数日,太宗问徵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徵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⑤。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矍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简注)①吴兢: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撰有《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字。该书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房玄龄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②阿党:偏袒。 ③不直:不实。④不存形迹:不注意言行举止。形迹,仪容、礼貌。⑤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意为君臣同气相连,利害关系一致如同一人。
(阅读指要)
《贞观政要》以记言为主,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选文中唐太宗与魏徵的一席对话,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魏徵的正直无私、忠贞为国的形象,也表现出唐太宗的胸怀宽广、善于纳谏。
(阅读训练)
【小题1】魏徵是唐朝有名的谏臣,高中课本中我们学过他的名篇《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乃言者不直(__________) (2)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__________)
(3)寻已悔之(__________) (4)君但莫违此言(__________)
【小题3】对于“因何不存形迹”,魏徵指出“此言大不是”,唐太宗也认为“实大不是”,为什么?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 |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陷害无辜。 |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追究魏徵责任。 |
A.温彦博认为魏徵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不注意言行,而给人留下话柄,因此也该受到责备。 |
B.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告诫魏徵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损害君王众多美德,以后进谏要注意影响。 |
C.魏徵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而谨小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瞒。 |
D.唐太宗为魏徵的直谏所感动,并当面表示自己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魏徵。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①(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②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③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④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⑤,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各,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阅读指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这篇写给韦中立求师为学的复信中,柳宗元主要谈了对建立师生关系的看法,以及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柳宗元说“不敢为人师”,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人师要遭到嘲笑、诽谤的。因此,柳宗元要避为师之名而就为师之实。所以他既婉言拒绝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又“愿悉陈中所得者”,勤勤恳恳地教导青年。柳宗元在信中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柳宗元在文中表明的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文学创作主张,对于推进当时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仆自卜固无取(________)
(2)人益不事师(________)
(3)被南越中数州(_________)
(4)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抗颜而为师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B.①至无雪乃已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若定是非以教吾子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D.①其为不敢也决矣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A.辱书云欲相师 | B.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
C.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 D.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
A.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 B.世果群怪聚骂 |
C.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 D.余以为过言 |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小题6】下面是对上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韦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韦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韦中立的来信可知,韦中立对文章的过誉,只是韦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
D.最后柳宗元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