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圣人无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余嘉其能行古,作《师说》之。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开头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B.第3段之所以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有代表性,能增强说服力。
C.第3段由孔子的言行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D.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好古文”。
【小题2】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2:1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文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带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学大遗
D.金就砺利 官盛近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吞二周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不相师   ⑤天下集响应    ⑥赢粮而从    ⑦其为也    ⑧养丧死无憾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⑥/②③/④/⑦/⑧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小题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B.“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一种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的是后者。
C.中国古代对百姓的称呼有:黎庶、氓隶、苍生、小人、黔首等。“黎民”,指一般的民众;“氓”,多指对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居民的称呼;“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D.贾谊《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八方”“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翊书

韩愈

①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③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⑤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美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专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⑥有志乎古者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蕲:希望
B.养其根而其实 俟:等待
C.其于器邪   肖:仿效
D.有志乎古者矣 希:稀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可译为“您”,与“陛下”,“殿下”、“阁下”等都是古人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古代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C.两汉:即西汉和东汉。两汉都城一在长安一在洛阳,故称“西汉”“东汉”。两汉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诗经》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小题4】文章第三、四段,韩愈紧扣“道”“文”来叙述自己二十余年的学习经历。请概括其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超过20个字。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与陈给事书》
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属:连续
B.不敏之诛,无所逃避诛:诛杀
C.辄自疏其所以疏:分条陈述
D.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谢:请罪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识陈给事多年,开始受到一些称赞,后来为生计奔波,不能经常拜见。
B.韩愈认为陈给事因为地位变得尊贵,伺候他的人变多,因而对贫贱之人和旧友的情感不再如以前专一。
C.韩愈从东京回来后拜见陈给事时,态度较冷漠,并无法理解陈给事的苦衷与情义。
D.韩愈最后不敢立刻去拜见陈给事,就写信阐明缘由,并将近日写的十篇文章赠与他。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
(2)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小题4】“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的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