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 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 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
C.畏其敏 畏:担忧 |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盖邦式序
(宋)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泝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陂,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滀而渊深。见九疑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曼绰约,春妆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而观之,岂不信哉!”
“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
(2)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
【小题4】作者对盖邦式提出了怎样的写作观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赠盖邦式序
(宋)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泝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陂,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滀而渊深。见九疑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曼绰约,春妆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而观之,岂不信哉!”
“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浮长淮,泝大江 泝:逆流而上 |
B.态度无定,靡曼绰约 靡:没有 |
C.今于其书而观之,岂不信哉 信:确实 |
D.然后归而治文著书 治:研究 |
A.子长,是司马迁的字。古人既有“名”又有“字”,“名”是成人后由自己或请名人取的,“字”是出生时由长辈取的。 |
B.太虚,指空寂玄奥之境,如《红楼梦》“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这里是指天,突出洞庭湖雄奇壮阔的景象。 |
C.楚汉,分别指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他们曾为争夺政权而发动了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 |
D.庖丁,“庖”指厨师,“丁”是名。古代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常在其名前加上表其职业的词,如优孟、优旃。 |
(1)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
(2)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
【小题4】作者对盖邦式提出了怎样的写作观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节选)
欧阳修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其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谒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①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十人,既败,亦走。
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凡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觇者一人,斩之。
贼既平,天子以君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
君之平生,履忧患而遭困厄,处之安然,未尝见戚戚之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然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注)①智高,指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因此这些州郡的守备并不需要城墙,这些地区的戍卫也不需要士兵
【小题4】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
【小题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节选)
欧阳修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其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谒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①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十人,既败,亦走。
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凡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觇者一人,斩之。
贼既平,天子以君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
君之平生,履忧患而遭困厄,处之安然,未尝见戚戚之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然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注)①智高,指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走谒公卿谒:拜见 |
B.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偃:训练 |
C.凡九请,不报凡:一共 |
D.又尝得贼觇者一人觇:窥探 |
A.其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 履忧患而遭困厄 |
B.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 天子以君尝请兵不得 |
C.处之安然 然知君之贤 |
D.未尝见戚戚之色 于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 |
A.听决精明,赋役有法 审理断案精明,(分派)赋税徭役很得法度 |
B.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 而丁君也用治理剡县的方法来治理诸暨 |
C.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 自从朝廷削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权,国家东南也就没有什么叛乱发生了 |
D.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 |
【小题4】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
【小题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君早年丧父,他对兄长的感情如同对父亲的感情。 |
B.无论是剡县还是诸暨,百姓对丁君都既敬畏又信服。 |
C.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只因援军不得而未果。 |
D.平叛之后,天子因赞许丁君的表现,对他处罚较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②晋(国)公,王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小题4】三槐堂与王家有怎样的关联?请从文章中摘出相关原句作答。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②晋(国)公,王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将安取衷哉 衷:中心 |
B.以直谏事仁宗皇帝 事:侍奉 |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停止 |
D.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相:察看 |
A.皆不待其定而求之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
B.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C.责报于天 以勇气闻于诸侯 |
D.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 处涸辙以犹欢 |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小题4】三槐堂与王家有怎样的关联?请从文章中摘出相关原句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词语释义:
(1)选择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正襟危坐
A.高高 B.危险 C.端正 D.恐惧
②下江陵
A.顺流而下 B.逆流而上 C.到达 D.攻占
(2)解释加点词语
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②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小题3】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说理并表达情怀的?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词语释义:
(1)选择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正襟危坐
A.高高 B.危险 C.端正 D.恐惧
②下江陵
A.顺流而下 B.逆流而上 C.到达 D.攻占
(2)解释加点词语
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②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小题3】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说理并表达情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习之论文
(宋)洪迈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溺于时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刘’非易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
(2)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
李习之论文
(宋)洪迈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溺于时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刘’非易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
B.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
C.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
D.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
A.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六艺。 |
B.文章,原指错杂的花纹,“天下之语文章”中的“文章”指的是文献、礼乐方面的学问。 |
C.百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思想、学术流派。 |
D.老聃,一般指老子李耳,春秋战国时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著《老子》。 |
A.读“六经”时见不到它们互相引用,因“六经”立意用语,各有特点,富于创造,不相互仿效。 |
B.李习之认为,评论文章的六种说法,均出于个人情感和爱好不同,未真正涉及并指出文章的主旨。 |
C.《答朱载言书》中结合具体例子指出不同类型文章的亮点和缺陷,如《中说》、《太公家教》就是义理浮浅、词句华美的实例。 |
D.百家之言继“六经”后兴起,学习写文章的人,纷纷以老聃、列子、庄子、刘向、杨雄等人为师。 |
(1)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
(2)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干枯者,所在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选自苏轼《评陶韩柳诗》)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在所评的诗人中,哪几个人的风格比较接近?作者最喜欢的是谁?
【小题3】文章引用佛语“如人食蜜”有什么作用?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干枯者,所在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选自苏轼《评陶韩柳诗》)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在所评的诗人中,哪几个人的风格比较接近?作者最喜欢的是谁?
【小题3】文章引用佛语“如人食蜜”有什么作用?
阅读《放鹤亭记》,并结合《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完成各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
【小题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侣鱼虾而友糜鹿 ⑥暮则傃东山而归
⑦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⑧葛衣而鼓琴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对《放鹤亭记》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下列对《放鹤亭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放鹤亭记》)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赋》)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
【小题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凌万顷之茫然 凌:凌空 ②升高而望 升:登。 |
B.①虽趣舍万殊 趣:趣味、乐趣。 ②草木际天 际:接近。 |
C.①山川相缪 缪:盘绕。 ②纵其所如 如:像……一样。 |
D.①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②狎而玩之 狎:亲昵。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侣鱼虾而友糜鹿 ⑥暮则傃东山而归
⑦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⑧葛衣而鼓琴
A.①⑤/ ②③⑥/ ④⑧/ ⑦ |
B.①⑤/ ②⑥/ ③/④⑦/ ⑧ |
C.①/ ②⑥/ ③/④⑧/ ⑤⑦ |
D.①/ ②③⑥/ ④⑤⑦/ ⑧ |
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
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
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
A.“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彰显功德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B.“南面”泛指居于尊位或官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
C.“《易》”是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为儒家“六经”。 |
D.“《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
A.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闲适自然的生活图景和不为世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 |
B.熙宁十年秋,彭城发大水,洪水涨到云龙山人的草堂的门一半的高度,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他迁居到故居的东边。 |
C.云龙山人张君养有两只鹤,早上外出翱翔,晚上回来,因而他给自己修建的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
D.苏子谈到隐居之乐时,提及历史上卫懿公因为好鹤而亡国,周公针对此事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将此事引以为戒。 |
(1)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放鹤亭记》)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词论
(宋)李清照
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唐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都直接表明“词别是一家”标准的一组是
①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②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③歌词分五音④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⑤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⑥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
【小题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段。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小题6】翻译句子。
(1)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2)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3)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词论
(宋)李清照
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唐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易服隐姓名 易:交换 |
B.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备:完备、齐备 |
C.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 尚:尚且 |
D.作为小歌词 作为:当作 |
A.①与同之宴所 ②及其所之既倦 |
B.①亡国之音哀以思 ②樊哙起,立而饮 |
C.①直如酌蠡水于大海 ②不拘于时 |
D.①乃知词别是一家 ②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
①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②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③歌词分五音④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⑤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⑥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A.李清照的《词论》,叙述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各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 |
B.李清照的《词论》,以阐述唐时乐歌的繁荣及乐歌和词曲的密切关系,作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说”的根据。 |
C.李清照认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
D.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应区分诗词的领域,对两种不同样式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 |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
(1)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2)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3)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轼
神宗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公曰:“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遂以右正言知制告谏院、开封府,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且大用矣。
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辄以问公。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帝虽不疑,然亦出公于外。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郓州,移定与青,留守南都,徙齐、邓二州,用公之意盖未衰也。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徙蔡,未行,改安州。既罢,入朝,未对。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公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方且复用,而帝升遐。公读遗诏,僵仆顿绝。久之乃苏,曰:“已矣,吾无所自尽矣。”今上即位,徙公为苏、扬二州,除公龙图阁直学士,复以为郓州,徙真定、河东。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而宦官为走马者,诬公病不任职,诏徙许州。御史论公守边奇伟之状,诏复留河东,而公已老,盖年七十有一矣。即力求淮南,上不得已,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薨。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2)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小题4】滕公“性疏达不疑”在文章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轼
神宗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公曰:“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遂以右正言知制告谏院、开封府,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且大用矣。
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辄以问公。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帝虽不疑,然亦出公于外。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郓州,移定与青,留守南都,徙齐、邓二州,用公之意盖未衰也。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徙蔡,未行,改安州。既罢,入朝,未对。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公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方且复用,而帝升遐。公读遗诏,僵仆顿绝。久之乃苏,曰:“已矣,吾无所自尽矣。”今上即位,徙公为苏、扬二州,除公龙图阁直学士,复以为郓州,徙真定、河东。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而宦官为走马者,诬公病不任职,诏徙许州。御史论公守边奇伟之状,诏复留河东,而公已老,盖年七十有一矣。即力求淮南,上不得已,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薨。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姿度雄爽 度:气度 |
B.虽中主可以济 济:成功 |
C.又中以飞语 中:内心 |
D.治边凛然 凛:严厉 |
A.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在天下广招奇才,滕元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神宗召见。 |
B.滕公以蔓草和松柏喻结党小人和无党君子,认为朝廷有朋党,即使圣人也无法治理。 |
C.滕公妻族有人犯大逆不道之罪,小人借机诽谤,皇帝知滕元发无罪,仍提拔重用他。 |
D.滕公治理西北时很有威望,宦官却诬陷他不称职,御史向朝廷陈述了他守边的实情。 |
(1)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2)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小题4】滕公“性疏达不疑”在文章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