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良有异
吴兢①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徵,言其阿党②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乃言者不直③。彦博奏称,徵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徵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④。”
居数日,太宗问徵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徵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⑤。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矍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简注)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 |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陷害无辜。 |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追究魏徵责任。 |
A.温彦博认为魏徵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不注意言行,而给人留下话柄,因此也该受到责备。 |
B.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告诫魏徵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损害君王众多美德,以后进谏要注意影响。 |
C.魏徵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而谨小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瞒。 |
D.唐太宗为魏徵的直谏所感动,并当面表示自己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魏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