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②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荐:频仍,屡次。②伊:语助词,无意。【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
B.其占为有年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欢乐 |
D.以属客而告之 属:归属 |
A.而人之所罕至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B.何可胜道也哉 隐隐何甸甸 |
C.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吾以名吾亭 |
D.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A.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
B.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
C.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
D.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气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
C.《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
D.《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
(1)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学舍记
(宋)曾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①,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②,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②筥(jǔ):圆形的竹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比肩,齐等
B.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增益,加多
C. 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 横渡,渡过
D. 属人外亲之 问 询问,提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太夫人所志 及其所之既倦
C. 以足予之所好慕 以其无礼于晋
D. 若予之拙 以为莫己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幼时“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不懂得念书的好处,而一旦觉悟,便下决心与古今文章大家并驾齐驱。
B. 曾巩经历的风险、祸患等种种不幸,并没有挫伤他好学的进取心,他说:“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便拿起书本学习。”并为自己一时还不能“专心尽思”“琢雕文章”来表达内心难以言传的情感而叹息。
C. 曾巩呆在“卑巷穷庐”,穿“冗衣”吃“砻饭,芑苋之羹”,虽穷困窘迫却泰然处之,是因为这可以使其“遂其志而有待”,这犹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境界,体现了曾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节操。
D. 曾巩一一叙述自己从小到大,进退去就的情形,以及喜好倾慕文章大家之心,写成了《学舍记》,对我们今天仍有学习借鉴之意。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
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卒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侦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
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以率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
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阬,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逢壹以法治之 壹:一概,全都
B. 吾恶衣粝食 恶:厌恶
C. 吾不敢以法贷汝 贷:宽恕,宽免
D. 行逢少时尝坐事黥 坐:因……犯罪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乃矫前人之弊 行逢欲与之归
B. 陋而刚决 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C. 汝才不堪为吏 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
D. 何以率下 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周行逢的形象特点。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鸣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苏轼《留侯论》)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苏轼,与其父______ (姓名)、其弟______ (姓名),合称“三苏”。因刘邦的______为“高皇帝”,庙号为“太祖”,故语段中称其为“高祖”。
【小题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子房在楚汉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答段缝书
【宋】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匹敌 |
B.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敝:衰败 |
C.如不循其情而诛焉 诛:诛杀 |
D.县断贤者之是非 县:凭空 |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B.亲友惴畏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C.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D.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A.文章第一段点明了段缝来信中对曾巩的指责和对自己的批评,然后用一个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引出下文。 |
B.文章第二段叙述了曾巩与父亲、兄长之间的关系,肯定曾巩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情操,以此说明当时有人诋毁曾巩是心怀忌恨。 |
C.文章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是希望段缝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善于自守,而不是引用忌、怨曾巩或误听误传的人的言辞来议论曾巩。 |
D.此文语言具有论辩色彩,议论语气决绝,处处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 |
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2)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故二帝三王之际,及其中间尝更衰乱,而余泽未熄之时,百家众说未有能出于其间者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度既废,余泽既熄,世之治方术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者蜂起于中国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矜其所得而讳其失,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绌而不讲,况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
(节选自《曾子固新序目录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文中“三王”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当时“士”的特点。
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
曾巩
仁寿县太君、抚州金谿吴氏,尚书都官员外郎、赠尚书刑部侍郎、抚州临川王公讳益之夫人,卫尉寺丞讳用之之妇,年六十有六,嘉祐八年八月辛巳卒于京师,十月乙酉葬于江宁府之蒋山。
夫人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然好问自下,于事未尝有所专也。其平生养舅姑甚孝。盖侍郎七子,而少子五人,吴氏出也。然夫人之爱其长子,甚于少子,曰:“吾爱之甚于吾子,然后家人爱之能不异于吾子也。”故其子孙已壮大,有不知为异母者。居久之,二长子前死,夫人已老矣,每遇其嫠妇异甚,而身为字其孤儿,忘其力之惫也。其处内外亲疏之际,一主于恩,有谗讪踞骂己者,数困苦,常置之,不以动声色,亦未尝有所含怒于后也。有以穷归己者,急或分衣食,不为秋毫计惜,以其故至不能自给,然亦未尝不自若也。其嫁三从之孤女如己女,而待长子之母族如己族,盖笃行如此,而天性之所有也。其自奉养,未尝择衣食;其视世俗之好,无足累心者。方其隐约穷匮之时,朝廷尝选用其子,坚让至于数十,或谓可强起之,夫人曰:“此非吾所以教子也。”卒不强之。
及处显矣,其子尝有归志,而以不足于养为忧。夫人曰:“吾岂不安于命哉?安于命者,非有待于外也。”其子为知制诰,故事,其母得封郡太君,夫人不许言,故卒不及封。此夫人之德见于行事之迹,而余以通家,故熟于耳目者也。夫人之考讳畋,畋之配黄氏,两人者皆有善行,乡里称之。而黄氏兼喜阴阳数术学,故夫人亦通于其说。七子者,曰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安仁宣州司户参军,安石尚书工部郎中、知制诰,安世太平州当涂县主簿,安礼大名府莘县主簿,余未仕也。女三人,长适尚书虞部员外郎、沙县张奎,次适前衢州西安县令、天长朱明之,次适扬州沈季长。孙男九人,曰雱、旁、瓬、方、亢、防、斿、旂、 放。孙女九人,长适解州安邑县主簿徐公翊,次许嫁太庙斋郎吴安持,余尚幼。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身为字其孤儿 字:养育 |
B.卒不强之 卒:死,去世 |
C.夫人之考讳畋 考:父亲 |
D.次适扬州沈季长 适:出嫁,嫁给 |
①然夫人之爱其长子,甚于少子
②其嫁三从之孤女如己女,而待长子之母族如己族
③朝廷尝选用其子,坚让至于数十
④有谗讪踞骂己者,数困苦,常置之,不以动声色,亦未尝有所含怒于后也
⑤而黄氏兼喜阴阳数术学,故夫人亦通于其说
⑥夫人不许言,故卒不及封
A.①②④ | B.②④⑥ |
C.①③④ | D.③⑤ |
A.吴氏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亲生母亲,尚书都官员外郎、赠尚书刑部侍郎、抚州临川王公讳益的夫人,卫尉寺丞讳用之的儿媳。 |
B.吴氏在家相夫教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前后一共抚养十个子女长大;每次遇到有困难的孤儿寡母,她也帮助养育,不辞劳苦。 |
C.王安石担任知制诰,按照朝廷惯例,其母可以封为郡太君,但吴氏坚持不让人说,以至于最终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 |
D.作者在铭文中盛赞吴氏一生的功德,说她培养了七个杰出优秀的儿子,善良仁德,不与人计较,对人极为关怀,别人有难,不惜委屈自己,慷慨帮助。 |
(1)夫人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
夫人曰:“吾岂不安于命哉?安于命者,非有待于外也。”
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是时天下无事,士大夫弛于久安,一日元昊叛,师久无功。天子慨然厌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得益与大臣图议。皇祐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梁丞相适罢 台职,除他官,公封还辞头,不草制。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至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公为政精明,而世闽人,知其风俗。至则礼其士之贤者,以劝学兴善,而变民之故,除其甚害。往时闽人多好学,而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
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公曰:“弊有大于此邪!”即下令禁止。至于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类,皆痛断绝之,然后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条其事,作五戒以教谕之。久之,闽人大便。遂拜三司使,居二岁,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学士以往。徙南京留 守,未行,丁母夫人忧。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六。
(节选自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
B.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
C.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
D.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
A.甲科,古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唐、宋进士分甲乙两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
B.起居注,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几乎历代帝王都有,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
C.制,制书,是用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有时也用于官员的褒奖嘉勉。 |
D.经术,即经学,泛指对先秦儒、道、法等各家经典著作进行注解、研究的学问。 |
A.蔡襄忠君报恩,处事刚直敢为。他被皇上委以重任担任谏官,一心辅助皇上,遇事不避权贵,为皇上创造了良好的施政环境。 |
B.蔡襄坚持原则,敢于违抗皇命。御史吕景初等三人因言获罪,被革职为民,他深表不平,退回皇帝谕旨,拒绝拟写免职诏令。 |
C.蔡襄为政精明,大力兴利除弊。他熟悉闽地风俗,到任后礼贤下士,倡导经学,禁止铺张丧俗,禁绝巫觋蛊毒等,政绩斐然。 |
D.蔡襄荣显其母,侍母十分孝顺。他得到皇上赏识,母亲也得到皇上赏赐;为照顾老母,他舍弃朝廷职位,请求到地方任职。 |
(1)思正百度以修太平,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
(2)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
材料一: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材料二:
东坡说文
葛延之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选自南宋·费兖《梁溪漫志》)
材料三:
亡妻王氏墓志铭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
B.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
C.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
D.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
A.“总角”,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以某种称谓来代替。“总角”指的是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
B.“殁”,古人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夭折或病死的,称为殁。 |
C.“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
D.“讳”,古人指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此文中对亡妻的名字称讳,可见苏轼对妻子王弗非常尊敬。 |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见苏轼自幼时识得范仲淹后再未谋面,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可见其十分遗憾。 |
B.材料二这篇短文,属于古代笔记类。此文妙在毫无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明文意能统领各种素材的道理。 |
C.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苏轼妻子知书达理,敏静娴淑,体贴丈夫,卓有见识。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两类人,一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的人,二是对结交过于轻率的人。 |
D.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恰是符合了材料二苏轼对作文的态度。 |
①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项王瞋目而叱之 |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心识其所以然 |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官知止而神欲行 |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A.第一段从“呜呼”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并以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为例,引发对历史的追问和感慨,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
B.第二段以晋王三矢的传说,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与首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
C.第三段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
D.这篇史论观点明确,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叙事说理,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
(1)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