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古正音序

[明]宋濂

予少时则好琴,尝学之而患无善师与之相讲说。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后闻冷君起敬以善琴名江南,当时学琴者皆赴其门。予尤慕之,以为安得一听偿夙昔之好乎?

及入国朝,予既被命起仕,而冷君亦继至。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音乐之未复乎古,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冷君实奉明诏,定雅乐,而予豫执笔,制歌辞,获教与冷君游。抱琴为予鼓数曲,予瞑目而听之。凄焉而秋清,盎然而春熙。寥寥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砅砅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嬉游笑谈,弗知日之夕也。予倦为之忘寝,不自知心气之平、神情之适。阅旬日余音绎绎在耳。诚知其美而欲学焉,而予已老耄,不可勉矣。既而冷君出其所琴谱,曰《太古正音》者示予,且曰:“子之所闻者皆出乎此。所未闻者, 可按谱而学也。子可以序之。”

予重有感焉。乐之为教也大矣。古之人自非居丧服,有异故,则乐未尝违乎左右。所以摄忿戾之气,通神明之德。助岂为细哉?后世古乐浸久浸亡,今之所存若琴者无几。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况不若予之质固者乎。诚以有器而无其谱, 而其制不全故也。今冷君独不自其艺,将使人人可按谱而学,岂非古人用心哉?然予恐人见其易而忽之也。故道愿学之意,以见其为术之难,述所闻者以告之,使人知冷君之用志于琴甚久,非特空言而已也.。

冷君名谦,某郡人。今为协律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之未复乎古     病:以……为病,担心
B.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 更张:改变
C.既而冷君出其所琴谱 次:顺序
D.今冷君独不自其艺   私:私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安得一听偿夙昔普之好乎 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B.寥寥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阅旬日余音绎绎在耳 秦王与群臣相视
D.助岂为细哉 翼若垂天之云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协律郎冷君的琴谱《太古正音》作序,肯定冷君高超技艺的同时,高度赞扬冷君将琴谱公之于众的良苦用心。
B.古人有名有字,文中冷君名谦,字起敬,正文中作者称他的字,表达对他的尊敬:“郊社”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大典。
C.文中第二段用一系列比喻描写自己听琴的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化抽象的音乐为具体生动的画面,给人丰富的想象。
D.作者开头谈到无师传授。无缘学琴,后又谈到乐教之重大、继承者寥寥,从反面衬托出琴人冷君的琴谱意义重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砅砅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
(2)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03:4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天下之本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吏者不然,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夫三代之为国,公卿士庶之禄廪,兵甲车牛之材用,山川宗庙鬼神之供给,未尝阙也,是皆出于农,而民之所耕,不过今九州之地也。今固有向时之地,而制度无过于三代者。昔知务农又知节用,今以不勤之农赡无节之用。非徒不勤农,又为众弊以耗之。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古者计口而受田,家给而人足。井田既坏,而兼并乃兴。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积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尽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不能足。

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顷至一顷,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夫井田什一之法,不可复用于今。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

(取材于欧阳修《原弊》)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 鄙:轻视
B.上下相移用以 济:帮助
C.素非富而积之家也 畜:同“蓄”,积聚、储藏
D.至不,则贱卖其田 胜:能承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之吏者不然 招之去禁兵
B.督之必其所任 今固有向时之地
C.皆出间而常有余        当乏时
D.昔知务农又知节用 上量民而用有节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天的用度,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来节制花销
B.耕者不复督其力
种田的人不再用完他全部的力量
C.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其余的(因租种土地)需交付租金且从外地迁移来的人叫浮客
D.皆以等书于籍
都按等级登记在官府的簿籍中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②农隙则教之以战。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粮仓充实才能顾及礼节,由此可见农业为立国之本。
B.古时候每年的耕种均有盈余,三年就能够积存出一年的储备。
C.土地和各项制度不变却费用短缺,由于为政者治理方法不当。
D.作者肯定井田制的作用,认为解决现今多种问题唯有恢复它。
【小题6】文中“为众弊以耗之”意思是农民被多种弊端所害,请概括说明后文写到了哪些害农之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槐
余性顓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 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全管丕知其径术,以故与经纳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幕,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② ;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共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 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选自刘大魁《海峰文集》,清乾隆刻本)
①博士: 学官名,掌管文庙《孔庙)祭祀、教育生员等。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小题1】对下列旬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为人所贱简    贱简: 轻视息慢
B.歙尤多英贤,敦行谊 敦: 厚道、诚恳
C.易田固信余 固: 坚决、执意
D.属其板刻之 属: 通“瞩”,叮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退而强学 吾尝豉而望矣
B.注念生人之欣戚    不知东方之既白
C.四夫造物之于人    彼于致福者,末数数然也
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虽然无缘于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但不认同世人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游息山野,生活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有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 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缙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
(2)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抉,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日:“我能为公移之。”予日:“有是哉?”请试,许之。

②予尝往观( )。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奠能举(  ),则眵其坎之棱,粗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蛰,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 )。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  )。

③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采,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碉,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李东阳《移树说》

【小题1】请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1)也  (2)尔  (3)焉    (4)之
A.(3)(4)(1)(2)B.(3)(1)(4)(2)C.(1)(4)(2)(3)D.(4)(3)(1)(2)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从复句关系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折关系B.假设关系C.并列关系D.因果关系
【小题3】第②段详写了移树的过程,是为了阐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的观点。
【小题4】第②段使用了很多数词,请择例说说其表达效果。
【小题5】简述本文与《师说》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