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观①记
[南宋]章鉴②
凡山间林下幽僻处,可以宾送日月者,无不游息,千秋观其一也。时杜添元实主兹山。余问其观之所始,则曰: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许旌阳逐老蛟,道修水,望山中紫气郁葱,曰:“此必异人舍其下。”因物色得之,相与为友,自刘君成道后,观故无恙。而历江左四朝及隋、唐、五季以来,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至端平又废。尺椽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圮,独后土祠岿然。识者曰:是观其复兴矣。
宝祐乙卯,有九宫高士黄希

(选自梅中生主编《修水县志》,有修改)
注:①千秋观:位于修水县上奉镇,晋时刘真君炼丹处,设黑石观,宋宣和赐额“千秋观”。②章鉴:修水县人,南宋咸淳十年曾拜右丞相兼枢密使。③邵于华:人名。④舁:yú,带,载。⑤律院:弘扬戒律的寺院。⑥法嗣: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也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小题1】对焉旬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以宾送日月者宾:像对待宾客一样地 |
B.征之故牒牒:书籍 |
C.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取具:置办 |
D.今增辱而临之辱:承蒙 |

A.余问其观之所始 | B.是观其复兴矣 蚓无爪牙之利其皆出于此乎? |
C.邵于华舁以林木 | D.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疱 |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千秋观能迅速重修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
②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
③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
④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
⑤独后土祠岿然
⑥已而施者倾倒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③④⑥ |
A.千秋观是座山林中的道观,幽深僻静,适合道士炼丹修行,晋朝时许旌阳取道修水追逐老蛟,遇见了后来在这里得道的刘真君,他们成为了好友。 |
B.自刘真君得道后,经历宋、齐、梁、陈及隋、唐、五代,一直到宣和年间,黑石观都没有遭到破坏;而到南宋宝祜年间,黑石观只乘下后面的土祠。 |
C.由于捐资者慷慨踊跃,不到几个月,千秋观的殿堂门楼就全都建即了,令探访的人惊讶不已,极力夸赞,后来捐助的人认为千秋观又能得以延续了。 |
D.作者感慨当时修水县佛教兴盛,道教衰微,![]() |
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伶玄叙《赵飞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推,正此意也。
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绝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其词曰:“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旨意高远,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李峤《汾阴行》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明皇闻之,至于泣下。杜甫《观画马图》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①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元稹《连昌宫词》云:“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又云:“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凡此诸篇,不可胜纪。
《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不唯其书太媟②,至云扬雄独知之,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捽③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绌伶玄无所叙录,皆恐不然。而自云:“成、哀之世,为淮南相。”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昭其妄也。因序次诸诗,聊载于此。
(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澒洞(hòng dòng),弥漫无际;②媟(xiè),轻慢,亲近而不庄严;③捽(zuó),揪或抓之意。【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之不可推 推:预知 |
B.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 谢:拒绝 |
C.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 案:案件 |
D.聊载于此 聊:姑且 |
A.①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B.①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C.①多为邻里侵占 ②为长者折枝 |
D.①行宫门闼树宛然 ②何为其然也 |
①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②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③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④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⑤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⑥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A.本文作者由苏轼的关于废兴成毁观点引出《赵飞燕传》,感叹兴盛不能永久、衰亡不可以预知的沧桑变化。 |
B.宋初工部尚书杨玢的家人因旧居被邻里侵占欲上告,杨玢写诗劝告家人没有必要因此与他人争执甚至引起诉讼。 |
C.作者引用大量诗句,这些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唐代兴盛和衰亡的变化,其中主要引用了杜甫和元稹的诗。 |
D.作者认为《赵飞燕传》不是伶玄所作,最有力的证据是伶玄说自己曾经做淮南相,但是到他那时淮南国早就灭亡了。 |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时四国多虞虞:忧患 |
B.几豫吴胜兆之祸豫:参与 |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振:救济 |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见:表被动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小题4】

狮猫述
王廷相
狮,西域兽也,毛披拂。猫亦有然者,故日狮猫。余往在京时,曾畜其一,而生四子,成躯白尾黑,姣然可爱。且性质荏顺,声气清窈,卧融轩如雪团,腾危槛若奔星,真闺阁之奇观也。女郎尤其怜之,置之几榻,为闺宾焉。时屋宇新构,无鼠,初不觉其害事也。
及来南都,鼠多且黠,缘壁上下,穴屋巅,昼满承尘,跳掷作扑扑声,以杖触之不畏;然夜伺人寝寂,乃群下地,环室而走,相触踏惊跃,若转斗,若嬉戏,嘈嘈呶呶,彭彭剥剥,不辨时而散去。登几庋,缘筐椟,翻书帙,穿囊袱,磕撞袢罂,拂响弦索,咀龅格格,左喧右聒,驱之仍来,寂而复作,令人中夜不得寐,虽有智力,无所从而施之。乃呼童子问猫所在。童子曰:“室无猫,故然。”翼日,乃集猫闭之室。鼠始闻猫呜,伏于穴,不即出,久之一二稍稍动作,骚屑刺促,如试猫然。乃猫则偃然而卧,若弗闻者。数日,鼠知猫果不为己害也,乃益狎习不避,拳穴出矣。余篝灯候之,见鼠之遇猫也,撇勒搪突,恣行无忌;猫之见鼠也,逡巡前却,若有逊避之状。嗟嗟!怪哉!异乎!猫以捕鼠为职也,乃今与鼠习,失职矣。色相之关,夫焉足取?然犹不忍弃之。乃市他猫,为捕鼠计。至则群居而嘀嘀,而斗且啮,他猫不堪其苦,成遁去。余始知其无能而害事也。乃尽数乞诸人,复市他猫畜之,且捕且食,尽数月,鼠患方已。
(取材于《王廷相集》)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屋字新构构:通“购”,购买 |
B.举穴出矣举:全 |
C.逡巡前却却:退却 |
D.乃尽数乞渚人乞:给予 |
A.且性质荏顺且捕且食 |
B.环室而走乃猫则偃然而卧 |
C.乃集猫闭之室久之一二稍稍动作 |
D.乃今与鼠习乃市他猫 |
①鼠始闻猫呜,伏于穴,不即出
②乃益狎习不避,举穴出矣
③见鼠之遇猫也,撇勒搪突,恣行无忌
④猫之见鼠也,逡巡前却,若有逊避之状
⑤至则群居而嘀嘀,而斗且啮
⑥且捕日食,尽数月,鼠患方已
A.①②⑥ | B.③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A.作者认为狮猫性情温顺、外表可爱,虽不能捕鼠,但可以作为宠物豢养。 |
B.狮猫见到来抓老鼠的“他猫”,主动攻击,又叫又咬,适得“他猫”只好逃走。 |
C.作者对老鼠猖獗为害,狮猫看见老鼠却退避不前的描写,极为细致生动。 |
D.文章中这只“无能而害事”的狮猫,寓意深刻,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牖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飕。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
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曲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二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于己,不以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w.w.w.k.s.5.u.c.o.m注)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反对新法,被贬为西京(洛阳)御史台,熙宁六年(1073),购地二十亩,筑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延凉飕延:迎取 |
B.所病者,学之未至病:担忧 |
C.事物之理,举集目前举:借取 |
D.虽推以与人推:推广 |
①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②沼北横屋六楹,厚其牖茨,以御烈日
③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
④每种止植二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
⑤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
⑥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①④⑥ | D.③④⑤ |
A.文章开头引用孟子、孔子的语句,意在说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是高尚的,而作者自己的“独乐”是迂腐庸俗的。 |
B.本文记述了独乐园的布局,既有方位介绍,又有形状描摹,并依据区域的景观特点或功能命名,突出了“独乐园”命名之寓意。 |
C.作者在此小园中悠闲自得,生活内容丰富,时而在“读书堂”思考事理,时而在庭院中钓鱼灌花、登高望远,其乐胜于园外之乐。 |
D.作者以问答形式说明自己并非不想推己于人,而是别人不肯同此乐,所以才独享其乐,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令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小题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 |
B.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
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 |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
①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
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 |
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释】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送石昌言使北引引:出使 |
B.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
C.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 |
D.虽不言,察其意甚恨恨:痛恨 |
A.又以亲戚故,甚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
B.安知其至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C.说大人,则藐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
D.吾始数岁,未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指南录后序》) |
A.本文是苏洵为友人昌言出使边塞,为壮其行而写的。文中借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慨然赴边,展示天朝大国的雄壮气概,从气势上压倒夷狄,为国扬威。 |
B.作者在文中回忆幼时,石昌言在生活中、学业上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尤其强调了对“我”废学的“恨”,“摧折复学”后的欣喜,表达了对故交的感激之情。 |
C.夷狄骑兵数万在宋使的驿亭旁彻夜奔驰,使昌言的随从惊吓得变了脸色,胆战心惊。以此反衬石昌言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气度。 |
D.苏洵对石昌言的描述,从参加科举考试写起,一直到他代表天子出使强悍凶悍的契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石昌言深深的敬佩。 |
昔 者 奉 春 君 使 冒 顿 壮 士 健 马 皆 匿 不 见 是 以 有 平 城 之 役 今 之 匈 奴 吾 知 其 本 能 为 也。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2)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3分)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括而羽之 | B.饭疏食饮水 |
C.博我以文 | D.不仕无义 |
例句:孔子问曰:“何好?”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B.贤哉,回也! |
C.仲尼岂贤于子乎? | D.舜有天下,选于众 |
(1)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
(2)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可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 |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味 |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
A.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 B.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C.其可不喜且幸欤 | D.则其心洒然而醒 |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②③⑤ |
①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②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修长 |
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确实 |
C.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至,到 |
D.虽世殊事异殊:特殊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
C.亦足以畅叙幽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D.列坐其次吾其还也 |
A.第一段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与会的人物,也写了兰亭优雅的环境和活动情况。 |
B.第三段写了喜欢“静”和喜欢“躁”的人,他们在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 |
C.东晋许多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对他们 “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作者有深深的共鸣,表示认同,所以悲痛。 |
D.作为文集的“序”,作者在结尾不忘提及结集的目的,记载与会之人并收录他们赋的诗,目的是让后世读者有感于他们的情致。 |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6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