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可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味
C.吾民给足而无于下憾:怨恨
D.一山之,一泉之旁隅:角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为记,见其名义B.使目新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C.可不喜且幸欤D.则其心洒然
孰能讥之乎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②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0-09 04:39: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囯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墨子•尚同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小题3)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②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 参:参透
B.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借助,利用
C.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学生
D.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需要
②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輮为轮     作师说贻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已  其闻道也亦先
C.蚓无爪牙利 句读不知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4】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