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令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小题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
B.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   )
①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
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08 09:0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之者谁 ⑵醉翁之不在酒
⑶杂然而前者 ⑷树林阴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小题3】文章以“乐”贯穿全文,请联系文中语句,谈谈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小题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左传·宣公二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夫胹熊蹯不孰:通“熟”,煮熟。
B.不有初靡:没有
C.衮职有阙:过失。
D.使鉏麑之贼:强盗。
【小题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置畚投渤海之尾
B.赵盾、士季见手吾还也
C.则子继壮也
D.触槐死朝济夕设版焉
【小题3】下列各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则莫之继也
A.群臣侍殿上者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4】下列对文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灵公作为君王却有着种种劣行,表面上说自己会改正,实际并没有变化。
B.赵盾和士季可以算是尽了臣子之职的贤相良臣。
C.宣子上朝前坐着打瞌睡,感动了刺客鉏麑,致使其因违抗君命而羞愧死去。
D.犯了过错就要及时改正,晋灵公是个反面例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苏氏文集》序(节选)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注 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②北宋庆历五年,进奏院举行祭神活动,苏舜钦等人把祭神活动剩余的废纸变卖,所得金钱用于吃喝应酬。这种卖废纸凑酒钱是当时一种不成文的官场陋习。被范仲淹的政治对手王拱宸上奏,苏子美被免职。当时官场保守派蓄意打击革新派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苏子美为杜衍的女婿,又是范仲淹所推举的,所以亦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波之中。③指当时流行的骈四俪六,浮艳空泛的西昆体文章。④柔和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时少而乱时多 治:国家安定
B.见时学者以言语声偶擿裂    务:致力
C.下诏书勉学者以近古 讽:讽刺
D.望之昂然,而之温温 即:接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以其集归 举天下豪杰
B.子美之齿少予 青出于蓝,而青
C.子美,杜氏婿 何其衰
D.而学者稍趋于古    然力足以至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推行古文十分困难的一项是(  )
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②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③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④何其难之若是欤 ⑤时人颇共非笑之 ⑥而子美独不幸死矣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整理亡友苏子美遗稿、编录成集后所写的一则书序。先叙述了成书缘由、经过,而后评价诗文的艺术价值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语言平易,文笔精练,手法多样。
B.作者在第三段从文章与政治盛衰的关系,详尽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来古文发展的曲折而又艰难的过程及当时古文运动的情况,通过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突出说明了苏子美在古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C.苏子美生活的时代,形式主义文风充斥文坛,士人们竞相以时文夸耀崇尚,唯有子美兄弟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地倡导创作古文。作者通过对比,肯定了苏子美为宋代古文的繁荣发展所作出的卓越成就。
D.本文虽是书序,但情感丰富,淋漓满纸,低回深挚,具有强烈的感人效果。既有对友人坚守心志、独立不移、不追逐时俗精神的赞美,又有对他不幸遭遇、坎坷命运的由衷惋惜、不平和愤懑,令人欷歔不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务必。
B.廉颇、赵奢之制其兵 伦:辈,类。
C.以十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秦无亡矢遗镞之   费:耗费。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五十步笑百步 ②君臣固守窥周室
B.①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②秦有余力而制
C.①则不可同年语矣 ②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D.①践华为城,河为池     ②蒙故业,遗策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立法度,务耕织
C.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
【小题4】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2。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3,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4。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5,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6,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3栉滵(jié mì):水疾流的样子。4拊(fǔ):击打。5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   6跼(jú):曲,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率不能甘而善苦大率:大概
B.其泄水皆啮石出啮:咬
C.一旦运穷福艾艾:停止,消亡
D.不可以御蓬藋御:抵御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剑溪之水出焉/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B.倚修木而啸/觉今是而昨非
C.食之可以清酒/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名其室曰苦斋/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小题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符合章溢先生所持苦乐观的一组是:(    )
①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②彼之苦,吾之乐
③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
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⑤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⑥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可以说是一篇阐释苦与乐辩证关系的文章,实质上也暗含了人对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应持的态度。
B.因为章溢先生居住的地方较偏远,与章溢交往的友人,只好早出晚归,因而倍感艰苦与劳累。
C.文章第一段写山中植物及其生长的环境之“苦”,从侧面向我们暗示了章溢先生的为人和志趣。
D.章溢举膏粱之子的例子是为了从反面说明只知享乐而不愿吃苦的行为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危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3分)
———————————————————————————————————
(2)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4分)
———————————————————————————————————
(3)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