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千秋观
[南宋]章鉴
凡山间林下幽僻处,可以宾送日月者,无不游息,千秋观其一也。时杜添元实主兹山。余问其观之所始,则曰: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许旌阳逐老蛟,道修水,望山中紫气郁葱,曰:“此必异人舍其下。”因物色得之,相与为友,自刘君成道后,观故无恙。而历江左四朝及隋、唐、五季以来,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至端平又废。尺椽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圮,独后土祠岿然。识者曰:是观其复兴矣。
宝祐乙卯,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为之倡,邵于华以林木,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已而施者倾倒。不数月,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庖,无不完好,凡为屋几百楹,过者惊其神设。继黄金者曰:“喻惟镜而添源,又其再传也。”语未竟,且曰:“山祗洒扫,以迓公久矣,今幸辱而临之,愿赐一言,纪其颠末,永为山中重镇。”余曰:“分宁县中,禅席相望,而道观不能满二十,田租所入率皆微薄,总其数不如一律院,虽恬淡为上者老氏之数,而道家者流,不以贫为讳。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今黄高士既能新美斯屋,而法嗣又益充,拓之亦可为难矣!古人奖善之法,虽微必录。若是,吾安能默然?”乃取其语次第之,使后之览者,有所稽焉。
(选自梅中生主编《修水县志》,有修改)
注:①千秋观:位于修水县上奉镇,晋时刘真君炼丹处,设黑石观,宋宣和赐额“千秋观”。②章鉴:修水县人,南宋咸淳十年曾拜右丞相兼枢密使。③邵于华:人名。④舁:yú,带,载。⑤律院:弘扬戒律的寺院。⑥法嗣: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也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小题1】对焉旬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以宾送日月者宾:像对待宾客一样地
B.征之故牒牒:书籍
C.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取具:置办
D.今增辱而临之辱:承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
A.余问其观之所始B.是观其复兴矣
蚓无爪牙之利其皆出于此乎?
C.邵于华舁以林木D.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疱
洎牧以馋诛        若入前为寿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千秋观能迅速重修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
②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
③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
④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
⑤独后土祠岿然
⑥已而施者倾倒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
A.千秋观是座山林中的道观,幽深僻静,适合道士炼丹修行,晋朝时许旌阳取道修水追逐老蛟,遇见了后来在这里得道的刘真君,他们成为了好友。
B.自刘真君得道后,经历宋、齐、梁、陈及隋、唐、五代,一直到宣和年间,黑石观都没有遭到破坏;而到南宋宝祜年间,黑石观只乘下后面的土祠。
C.由于捐资者慷慨踊跃,不到几个月,千秋观的殿堂门楼就全都建即了,令探访的人惊讶不已,极力夸赞,后来捐助的人认为千秋观又能得以延续了。
D.作者感慨当时修水县佛教兴盛,道教衰微,道家虽然能甘于清贫恬淡,但后来人扩充屋舍、艰难地建造道观的行为值得表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06 03:4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也正:正确B.死不还踵:脚后跟
C.上而民和唱:倡导D.其党与察:仔细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难也B.然越人为以求荣也
碧水东流此回若风摇草木
C.圣王在上,明好恶示之D.严刑罚,民弗从也
小大之材处其位  有槁暴,不复挺者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指异之 始:才
B.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知日入 ②耳得而为声
B.①箕踞遨 ②未尝往也
C.①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②而吾与子之共食
D.①洋洋与造物者游 ②客亦知夫水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的形象。
B.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5】请用划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同类题3

游黄溪

柳宗元

晋,西适寸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永最善。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齶。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立祠。后徙近乎民,今祠在山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选自《柳河东集》)

(简注)
①黄溪:又名黄江,位于今湖南省零陵县东70里,在九疑山西,源出湖南省宁远县北阳明山的后龙洞,北至祁阳县,汇合白江水,注入湘江。②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辖境相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地。③其缺者:指缺花叶。④揭(qì)水:擦起衣服,涉水而行。⑤黛蓄膏渟(tíng):这句形容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⑥峻流:湍急的流水。⑦颏(kē)颔(hàn)龂(yín)齶(è):形容石头高低不平的形状。颏,下巴尖。颔,下巴。龂,齿根肉,即牙龈。齶,同“腭”,上腭。⑧大冥:川名。⑨余,黄、虞之后也:王莽擅权摄政后,曾说王姓是黄帝的后裔、虞舜的嗣息(见《汉书·王莽传中》)。⑩“故号”句: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后,王莽摄政,尊其女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称为“黄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与汉断绝(见《汉书·外戚传下》)。⑪后稍徙近乎民:谓黄神祠先建在他的潜居处,后来在靠近村民处改建今祠,即上文所说“由东屯南行六百步”处。
(阅读指要)
这篇游记记述作者游览黄溪所见到的奇丽景象。记述黄溪之美,主要围绕黄神祠、初潭、第二潭而展开的,着重描绘潭水溪石,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后半部分记有关黄神的传说,意在说明黄神祠的由来,能使所写山水增添色彩,也使文章内容更显得丰厚。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________) (2)永之治百里(________)
(3)不可状(________)  (4)民安焉(________)
(5)后徙近乎民(________) (6)今祠在山溪水上(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晋 ③死乃俎豆之,立祠
②死方俎豆     ④既归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小题3】简述文章第二段中游览黄溪的路线。着重描写哪几处?
【小题4】简答题:文章在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时,写了哪几幅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2)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乙)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在右近待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①息隐、海陵之党;息隐,唐髙祖的长子,名建成。海陵,髙祖第四子,名元吉。二人谋害秦王(即唐太宗)未成而遭诛杀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C.雅好儒术 雅:风雅
D.得帝王之体     体:身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B.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C.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D.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连用排比有力地谴责了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再用短句生动地展现了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说明了秦灭亡的必然性。
B.唐太宗即位伊始,面临内忧外患,他采取了一系列得民心的举措,如求贤士、废旧弊、惩贪官等,使国家秩序井然。
C.太宗时山东一带民风淳厚,乡民会热情款待来往行客,有的行客发迹之后也会赠还财物给乡民,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D.两篇文章皆以史为鉴,《阿房宫赋》希望唐王朝吸取秦亡的教训,《贞观政要》歌颂“贞观之治”,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论项羽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此服从,中道而轼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 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请求恩赐保全尸骨。B.恨:怨恨
C.几:事物的征兆D.矫杀:假冒君命杀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增去善矣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B.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C.义帝之立   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D.诸侯此服从    但刘日薄西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要概述了范增令人唏嘘的结局,然后宕开一笔,横空提出疑问: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选择,但应该一早离开。
B.对于范增的离开时间,作者和所有人的意见一样,认为应该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并通过引用《易经》和《诗经》上的话论证其正确性。
C.作者以陈胜、吴广短时间发展壮大和项羽叔侄的崛起为例,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项羽矫诏杀死卿子冠军,是谋杀义帝的先兆,这和范增的想法相违背。
D.这篇文章虽然看似通篇讨论范增的去留,但范增的去留却处处要依据项羽的所作所为,所以看似论范增,实则论项羽。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2)中道而轼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