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时四国多虞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豫: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见:表被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小题4】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10 10:17: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面各题。(18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B.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项王则D.从骊山下,道芷阳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②自刎而死
【小题4】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3分)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小题5】翻译画线句子(各3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②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予是溪家:安家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我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涵盖
D.寂寥而莫我知也寂寥:孤独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染也/予愚触罪
B.予虽不合俗/纪溪石上
C.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灌水之阳有溪
D.睿为愚者也/昏然同归
【小题3】(小题3)翻译画线语句
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②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小题4】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予”,请概述其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河店妪传

王禹偁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噫!国之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自卫,故上谷不守。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于有位者云。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以来  兴:兴盛
B.跨马郡  诣:到……去
C.国之塞  备:防备,防御
D.于有位者云 贻:给予,赠送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为名 虏系绠弓杪
B.悬复止 兵不甚众
C.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分隶帐下自卫
D.闻虏至     使得衣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常山官吏百姓看到都认为她豪壮
B.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一个老妇人尚且这样(勇敢),其他人就可以知道了
C.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
大概是(怕被)选到京都,离开乡土的缘故
D.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那些坚强厉害、健壮有力的人,全被禁卫军选走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敌人,唐河店妪处变不惊、机智勇敢,设计将敌人首领推到井中,获得了许多战利品。
B.文章叙事部分叙写了唐河店妪杀敌的一段故事,语言简洁生动,人物的潇洒英姿跃然纸上。
C.近些年,敌兵南下,很长时间都不敢经过上谷,是因为当地的“静塞”骑兵勇于杀敌守土。
D.文章由唐河店妪之勇写起,透辟说理,指出政府边防措施不当,表明自己备战守边的主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皇祐四年,智高出横山,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累,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珙不听,宗旦言不 已:过分
B.智高出横山,其寨人    略:掠取,掠夺
C.固不可不  旌:表彰
D.以防未至之   患:祸患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孔宗旦“知而敢言”和“勇于伏节死难”的一组是(  )
A.以书告其将陈珙   即载其家走桂州
B.司户狂邪   宗旦犹力守南门
C.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吾岂可污邪
D.智高果反  乃杀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B.侬智高抓住了孔宗旦,想让他投降,而孔宗旦大义凛然,骂不绝口,最终以身殉国。但这样一位高风亮节之人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褒赏。
C.作者认为,当前最大的祸患是人们不能讲话、不愿讲话、不敢讲话,褒扬宗旦,可能会让世人惊讶。
D.本文语调激昂却又言辞恳切,作者在为孔宗旦诉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提出了“赏善罚恶”“力开言者之路”等观点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
(2)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