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就亭记
(清) 施闰章
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地故硗啬,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为就其地而不劳也。
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①临江:今江西清江,时施闰章以江西参议驻此。②阁皂:山名,在临江。③盘礴:即箕坐,叉开腿坐,此指不拘礼仪。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引领:伸长脖子
B.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餍:厌恶,讨厌
C.厥位东南,日月先至厥:其,指就亭
D.古之士大夫出官在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类:大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游观之地难得引出建就亭之意,接着写就亭的形势和建筑经过。
B.文章布局平稳而有变化。第二段没有紧续第一段来写登临就亭所见之景以及游观之乐,而是宕开一笔,泛论士大夫寄情山水之难,来反衬下文自己得自就亭的山水之乐。
C.最后一段是第三段意思的补充和深化,以谦逊之语结束,话委婉而有余韵。
D.本文描述生动形象,议论深刻独到,体现出奔放而不失含蓄,华丽而不失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古代“记”类文中的佳作。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遂 治 其 芜 秽 作 竹 亭 其 上 列 植 花 木 又 视 其 屋 角 之 障 吾 目 者 去 之 命 曰 就 亭 为 就 其 地 而 不 劳 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2分,共8分)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划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运不齐,命途多: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终军之弱冠:等到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狂放、不拘礼法
D.北海虽,扶摇可接:远
【小题2】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小题3】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长安于日下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怀帝阍而不见
D.俨骖騑于上路
【小题4】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贾谊于长沙
B.宾主尽东南之
C.外连横而诸侯
D.徐孺陈蕃之榻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第一、第二句各3分,第三句4分,共10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己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王.其言
恨不一日离汝.然民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令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
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筻,无所不
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八棱。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
人,故排万难递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种,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
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枝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令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匆
惮劳,匆恃责,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逢,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
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令则去国万
里矣,汝平日所抉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
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
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
人也,服官一品 .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
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
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妻外鸳。汝苟竿头日
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勿惮劳,勿恃贵   畏惧    B.反足贻堂上以忧 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戳力   竭尽    D.当必亲炙之 熏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B.果也除体操外
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然犹兢兢也
C.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D.今则去国万里矣
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  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 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 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 学校肇开 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 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
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2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至(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语言)
C.履(登上)至尊而制六合
D.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3分)(   )
A.序八州而朝同列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小题3】“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因遗策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天 下 已 定 始 皇 之 心 自 以 为 关 中 之 固 金城 千 里 子 孙 帝 王 万 世 之 业 也(3分)
②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文:
B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
【小题5】魏征说,君民乃水和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始皇取得天下之后,采取了怎样的治民政策?请你从原文中概括并对这些政策做简单评价。(4分)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按要求答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狗鸡豚彘之畜,无失其时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4分)
A.犯笑侮
B.因抗颜而为师
C.被南越中数州 
D.余以为过言
【小题2】与下列两句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B.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非能水也 ②天下云集响应
C.①辱书云,欲相师D.①不耻相师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小题3】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歌颂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B.抨击诋毁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的行为,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C.表露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D.说明自己被贬越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
【小题4】翻译:A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3分)B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2分)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梅庄(清代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一日,同馆诸官小集,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瞬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则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①,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

(注)①媒蘖:喻诬陷使有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辈兴阑矣  阑:衰落。
B.天寒瓶已罄,颜未酡  酡:酒后脸发红。
C.尔欲沽直邪?市恩邪   市恩:指用手段向别人讨好。
D.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侪:一齐,共同。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戆者忠直的一组是
①召未至,戆者已归。②挥拳逐去,客哄而散。③遭戆者于道。④戆者止之。
⑤谢之,而心颇衔之。⑥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庄主人同官友饮酒要找歌者助酒兴,黠者顺从其意找来歌者,而戆者认为这是主人醉酒而发的命令,赶走了歌者。
B.梅庄主人酌酒校书,天寒未饮酣。戆者路上遇见了去给主人买酒的仆人,夺过瓶子并回来直言劝告主人多饮无益。
C.书童掌灯,油灯倾倒弄脏了梅庄主人的朝衣,黠者说这不吉利。主人发怒,让朴者杖打黠者,而戆者则直言劝止了此事。
D.戆者直言也引起主人不满,而黠者则诱朴者诬陷戆者有罪,劝主人赶走他。在主人遇难之时,戆者显出了他的忠直。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①,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于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③。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④,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⑤,凌冬不凋;并汾乔木⑥,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⑦,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

[注] ①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叶枯萎后能继续生存,次年春又可发芽,故称。②芦菔、地黄:草药名。芦菔,即萝卜。③愆(qiān)伏:阴阳失调。这里指气候变化。④筀(ɡuì)竹:一种竹子。⑤岭峤:泛指五岭地区。即今广西、广东、湖南交界处。⑥并汾:泛指北方地区。约今河北、山西一带。⑦诸越:即百越。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也指其居住地,即今浙、闽、粤、桂等地。
【小题1】文中提及的“白乐天”,是指唐代文学家
【小题2】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法采药多在二、八月,只是因为此时采药者容易从芽、苗上加以辨识。
B.地势高低不同,植物的生长期也不同,有白乐天《游大林寺》诗句为证。
C.南方桃李冬天可结果,北方桃李夏天才发芽,这是地理气候不同的缘故。
D.同一块地里的庄稼,施加的人力不同,其生长、成熟的早晚也各不相同。
【小题3】文中举“芦菔、地黄”与“紫草”为例,在写法上有何作用?
【小题4】第二段写采药须考虑植物生长的内外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是指
【小题5】联系全文,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①。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②。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③,亦吾所荷也④。”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馀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櫆幼时,犹及事大母。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汝父幼孤,以养以诲⑤,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櫆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丧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櫆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火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若书熟否?先生曾扑责否⑥?”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呜呼!其可痛也夫。

(节选自刘大櫆《章大家行略》)

[注]①大家(ɡū):即大姑。老年妇女的尊称。章大家是作者祖父之妾,因名份所限,不能称之为祖母,故以“大家”相称。②无出:未生养孩子。③夫子之志:这里指丈夫的心愿(即抚养刘氏后代)。④所荷:担负的责任。⑤以养以诲:养育和教诲。⑥扑责:打骂。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家人之使行( ) (2)若能夫子之志( )
(3)即应声杖扶壁行( ) (4)大家白(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大父因娶章大家 / 因指谓櫆曰
B.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 / 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
C.家人趣之使行 / 大母亦善遇之
D.及大父卒 / 犹及事大母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1)妾即去,如此小弱何?
(2)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述章大家与大母相处“终身无间言”的原因。
【小题5】本文与《项脊轩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颇多相似之处,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①丘:坟墓。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平衍弥望弥望:满眼
B.余两人坐延:邀请
C.与立恭豫约墓下诣:前往,到
D.故而终记之勉:勉强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但他们自己隐迹深藏,不随便结交朋友,只是和我相处融洽
B.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是个无用之人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C.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写诗呢?”
D.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回来后,立恭说:“这次游览应该写篇游记。”(但是我)没有闲暇写作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隐溪先生喜欢读道家书,他的儿子蒋立恭擅长写诗,他们都乐观旷达。
B.作者与立恭在出游时,探访了在茅屋中居住的脸色丰腴润泽的白发长者。
C.野游中巧遇李千户,大家饮酒作乐,或奏乐,或歌吟,或跳舞,好不热闹。
D.第二年寒食节,作者和立恭为隐溪先生扫墓,回忆那次郊游,都十分伤感。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3分)
杨 朱 之 弟 曰 布 衣 素 衣 而 出 天 雨 解 素 衣 衣 缁 衣 而 反 其 狗 不 知 迎而 吠 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