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19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修:修长
B.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信:确实
C.修短随化,终于尽期:至,到
D.虽世事异殊:特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海运则将徙南冥
B.每览昔人兴感由内无应门五尺
C.亦足畅叙幽情不物喜,不以已悲
D.列坐次吾还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与会的人物,也写了兰亭优雅的环境和活动情况。
B.第三段写了喜欢“静”和喜欢“躁”的人,他们在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
C.东晋许多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对他们 “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作者有深深的共鸣,表示认同,所以悲痛。
D.作为文集的“序”,作者在结尾不忘提及结集的目的,记载与会之人并收录他们赋的诗,目的是让后世读者有感于他们的情致。
【小题4】翻译句子(10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6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0-08 05:3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 悟:醒悟,觉悟
B.况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高,长
C.未尝不文嗟悼     临:临近
D.之所欣,俯仰之间  向:朝向
【小题2】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所述D.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小题3】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其书法艺术卓越,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兰亭集序》虽是为一般宴集而作,但却不同于当时的咏物谈玄之作,该文章写得清新朴素,指出“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老庄哲学观点。
C.《兰亭集序》中,“不知老之将至”出自《孟子》。
D.“永和”是年号,“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暮春”指晚春,“禊事”是古时的一种风俗。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________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___________ 。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
(1)百川河(________) (2)望洋向若而叹曰(_______)
(3)仲尼之闻(________) (4)于时也(_______)
【小题3】《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河伯见到海神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5】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同类题4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miù)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3)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其后之曰“褒禅”
(2)其下平旷,有泉出   
(3)问其深,其好游者不能也   
(4)余之力尚足入,火尚足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记叙景物的顺序是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交代了游览的行踪。
B.开篇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C.第2段先详细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D.作者本应该继续寻幽访胜,走到前洞,因为听了倦怠者的话,退出洞来。一个“悔”字,概括出了作者的心情,引起下文的议论。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