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③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2)“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注释:(1)《韶》:歌颂舜因文德受到尧禅让的音乐。(2)《武》:歌颂武王灭商功绩的音乐。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① );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 ② );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 ③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吹竽笙而扬干戚 扬:发扬 |
B.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道:引导 |
C.敌国不敢婴也 婴:侵犯 |
D.然后名声于是白 白:显赫 |
A.利人乎即为 异乎三子者之撰 |
B.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复驾言兮焉求 |
D.出所以征诛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
A.顺 | B.敬 | C.亲 |
A.此亏夺民衣食之财 因此减损掠夺百姓作为衣食之用的财物。 |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 使那乐声能够充分表达快乐却又不放纵。 |
C.比物以饰节者也 配合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 |
D.以至足其上矣 |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厚措敛乎万民
②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小题6】选文中墨子认为兴乐是不对的,荀子不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他们的理由。
借竹楼记
徐渭①
①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②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
③“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
④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选自《徐渭集》,有删减)
(注)①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
【小题1】据文意,可以推知第①段“方蝉子往问之”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买邻之地而宅之 则借邻之竹而楼之 |
B.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 龙山子固启之 |
C.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 而何不可之有 |
D.其流风潇然而不冗 其本错而固 |
A.龙山子建书楼渐渐兼并了一些邻居的竹林。 |
B.龙山子执意请求方蝉子说说对借竹的看法。 |
C.方蝉子认为竹与人是互赏互鉴,互相学习。 |
D.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主题。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选自《道德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道德经》的作者是谁?与他同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谁?
【小题3】本段文字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有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解释加点词(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非及向时之士也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小题2】下列各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而耻学于师 |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赵奢之伦制其兵 |
D.涵澹澎湃而为此也//锲而舍之 |
A.蹑足行伍之间//石之铿然有声者 |
B.余威震于殊俗//古之人不余欺也 |
C.铸以为金人十二//蚓无爪牙之利 |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而笑李渤之陋也 |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輮以为轮 |
B.会盟而谋弱秦//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C.追亡逐北//则耻师焉 |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而此独以钟名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6】结合课文内容,简要阐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大意。
游石屋记
明·姚奎
泰山东数里许有石屋,世传碧霞元君炼真之所。予公暇欲往观焉,从者曰:“径隘,不可輿。”乃易服帽報,以表带结腰,短策芒鞋。命道士刘教弘为前导,行三四里,无复蹊径,披蒙茸,攀巉岩,伛偻而上。愈进愈险,下瞰巅崖,惊汗法背。又三里,盘旋转冈,而石屋在望矣。
有羽士四人癯然,而迓予青松绝壑间,前牵后拥,乃获济焉。瞠目纵眺,上有削铁奇峰千朵,前有夷地可半亩。入其中,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石窦涓涓,凝结玉柱,大十围,高丈余,晶莹可鉴。崖有元军手印,玉指宛然。后有石床,则元军偃息处。左偏一窍,透绝顶。顶有石楼,可坐三四人。冰滑不能升跻,攀数磴而下。力疲卧石床,毛骨洒洒。旁有圣水池,清冽而甘,不盈不涸。下有石,曰牛心,甚奇怪。又下有洗鹤湾,深不可测,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实真仙境,与尘寰迥绝。
人之游泰山者,每以道左日穷为画,于斯罕到,孰知石屋之多奇乃尔哉!石屋于予,惜乎遇之晚也。嗟夫,世之豪杰固有终身未之遇者,遇矣而晚,奚病焉!
【小题1】文章第一段写到了攀登山路的艰难,其作用是___________。【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文中“实真仙境”一项是
A.前牵后拥,乃获济焉。 |
B.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 |
C.下有石,曰牛心。 |
D.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 |
【小题4】文章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①矢而后反。”
(乙)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眊:mào,暗淡无光)焉。听其言也,观其眸也,人焉廋(廋:隐匿)哉?”
(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乘,shèng,古时,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乘。【小题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2)发乘矢而后反。
【小题3】子濯孺子为什么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
【小题4】“抽矢扣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去其金”是为了。
【小题5】(甲)文中,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从(乙)文来看,孟子“取友”的方法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上述两文中孟子的观点你有何评论?
书家弟幼安作草后
宋·黄庭坚
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双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小题1】解释加点字:(1)但观世间万缘 (2)纸尽则已【小题2】内弟幼安求法于黄庭坚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黄庭坚以“木人”比喻为哪类人?
【小题4】黄庭坚自称“本无法”,但本文恰恰体现出他的书法创作之法,请尝试概括。
游凌云图记
(清·刘大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故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人名)的言论。【小题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卢君而终于能将凌云之游化为实际行动 |
B.到卢君而终于能实现凌云之游 |
C.到卢君而终于能完成子瞻的志愿 |
D.到卢君而终于能将子瞻的愿望付诸实施 |
山东巡抚白公墓志铭
(清)袁枚
皇上御极之十有七年,奸民构逆语假吏部尚书孙嘉淦谏章,流传山东。巡抚准公获一纸,交臬司某穷竞其事,务得主名再奏。适滇省以闻,臬司惧,越奏之。上疑公欺,致公于理。公之狱词曰“未得伪造者姓名,遽妄奏,臣不敢也。且缓之,则易于钩考,罪人斯得;暴章之,则彼或闻风窜伏,而平民转罹于辜,故隐忍不发。此臣罪也。拟大辟固当。”上怜其愚,赦之,发香山监工,以老病卒。
公由笔帖式内府主事,受知世宗,累官福建将军。乾隆元年,改官巡道,公以疾辞。上怒,籍其家。无长物,得簿:自出使迄入都,公私出入,纤毫如列眉。上以为廉,授长芦盐院,调两淮。公辜较引课①,辨其赢缩,不忸忲②小利,不责奇羡,分忖节度,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九年,巡抚安徽。
先是,庐、凤地硗狭,多遨民,饥即避宅盘游,矠鱼擉鳖③,挈其孥,捶小朄④,野歌匄⑤钱。或请禁之公怃然曰本之不清末胡能治命守令电画郊折课民耕贷给犁锄。外延染人机工,教蹑丝法。畜蚕,树桃、麻、桑、柘,朝夕程督。未期年,民恋其业,驱之不行。今凤、颍、滁、亳所织绢带丝布,转鬻苏、杭数州。加兵部侍郎,抚广东,调山西,再调山东。十六年,上南巡,自德州至红花埠凡十三营,公修扦督治惟敬。或劝拘虎豹,备弹弦踮躧⑥为供奉者,公大惊曰:“皇上为观河省稼巡狩,玺书如日。为大臣者,耳目未愦,其可违诏以非道悦耶?”除方物外,无所贡。泰山、林外,不置供顿,清跸除道而已。
公貌不逾中人,而举止严重,暗室坐未尝跛倚。眴人目微斜。遇大事,虚已集议。既定,屹不可动。抚广时,西洋人某诱澳门民夷言,服其国服,连惠、潮诸州。公怒,毁天主堂,惩治之,洋人大创。安南国王为其臣郑杠所弑,国乱,群姓角争,互乞天朝兵为援。公欲奏以一旅师深入诛篡弑者,为设郡置吏,仍归汉、唐版图。会与总督议不合而罢。论者惜之。
公姓白,名准泰,字健斋,号雪村,正黄旗人。赐姓他喇氏。先世为高丽人。子某。葬某。
铭曰:药先尝而后进之父,言先择而后告于天。观形者似乎逆,而原心者觉其贤。以是归田,以是获全,又何瞢焉?而况乎七十有二之高年!
(注)①辜较引课:查对税收。②忸忲(niǔ shì):遵从既定的规定行事。③矠(zé)鱼獨(chuò)整:用叉矛刺取鱼和鳖。④朄(yǐn):古代敲击用以引乐的小鼓。⑤匄(gài:同“丐”,乞讨。⑥踮躧(diǎn xǐ):拖着鞋子,脚尖轻轻着地而行。指跳舞。【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臬司某穷竞其事 竞:追究 |
B.上怒,籍其家 籍:登记册 |
C.除方物外,无所贡 方物:本地特产 |
D.眴人目微斜 眴(shùn):使眼色 |
A.而平民转罹于辜 弃甲曳兵而走 |
B.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作师说以贻之 |
C.安南国王为其臣郑杠所弑 公之逮所由使也 |
D.以是获全,又何瞢焉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
A.文章先写白准泰在山东巡抚任上被无辜下狱,最后老病而死的不幸事迹,为这位办事周全、体恤百姓的官员的一生,首先渲染了一层悲壮色彩。 |
B.白准泰巡抚安徽时,劝民耕桑,使地方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巡抚,又称抚台,是清代主管一省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 |
C.当安南国发生叛乱,向清廷求救之际,白准泰建议马上出兵平乱,此举却受到广州总督的阻挠,以致白准泰为此愤而罢官,令人唏嘘。 |
D.本文骈散结合,记叙和议论相得益彰;以散文形式叙写白准泰的生平,突出他的政绩;以韵文形式赞扬白准泰品德高尚、得享高寿。 |
或 请 禁 之 公 怃 然 曰 本 之 不 清 末 胡 能 治 命 守 令 申 画 郊 圻 课 民 耕 贷 给 犁 锄。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大臣者,耳目未愦,其可违诏以非道悦耶?
(2)药先尝而后进之父,言先择而后告于天。观形者似乎逆,而原心者觉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