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呆。其隙也,则花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土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研棒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
D.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
A.僇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故以此称。 |
B.箕踞,古人常席地而坐 , 坐时两脚叉开,呈簸宾状,所以称“宾踞”。 |
C.引觞满酌中的“觞”和《醉翁亭记》中的“觥筹交错”中的“觥”“筹”都是古代的盛酒器。 |
D.文中的“造物者”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意思一样,都是指大自然。 |
A.文章第一段中的“意”是由贬滴引发出的情栗之感,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异曲同工。 |
B.文中“过、缘、研、焚”四个动词领起的短句,节奏紧密,体现了作者发现西山之美后急于游赏的心情。 |
C.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宏远大的志向,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的完美结合。 |
D.为了表现西山的高俊挺拔之貌,作者运用了比照映衬手法。如以“数州之土壤”来衬托西山的高峻挺拔。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陶庵梦忆序
张岱
①陶庵①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②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②;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③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③,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④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⑤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④,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⑤,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⑥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注释)①陶庵:张岱,号陶庵,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等。②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③黍熟黄粱,车旋蚁穴: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④雕虫:小技巧,这里指写作。⑤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邯郸记》中卢生临死时说要留下自己的书法。卢生书法学的是王羲之、王献之。⑥名根: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
【小题1】从第①段可看出张岱“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2】分析第②段写作特色及其作用。
【小题3】第④段写“脚夫”、“寒士”的用意是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是( )
A.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是另外一种年谱的写法;也不按门类编排,以与《志林》相差别。 |
B.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编排,以与《志林》相差别。 |
C.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是另外一种年谱的写法;也不按门类编排,相当于另外的《志林》。 |
D.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编排,相当于另外的《志林》。 |
非非堂记
欧阳修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于谄,非非近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记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注)权衡:称重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
【小题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心静”一说的?【小题2】作者认为“是是”比不上“非非之为正也”,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议论”为主,是对传统“记”体文的一种突破。 |
B.“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正是对时事与人生的深入探求。 |
C.“静”是本文主旨,这与诸葛亮“宁静致远”颇为相似。 |
D.“非非”是作者处世原则,故将其住宅命名为“非非堂” |
【小题5】古代有许多文人虽处陋室,但不改其志节,请另举一例,并做简要分析。
避风岩记
(明)张明弼
避风岩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余供役粤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鹜,左诇右需,目厌于阍①驺②卤簿③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朏④,宿三十里。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走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跃上岸。石崖磔磔,不沾土壤。面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身往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
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复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⑤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岩顶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飞来之塔顶也;或曰当是好奇者,跻是崖之巅,如昌黎不得下,乃化而为石云。岩侧有二崩石,一大一小,仅可束两缆。小吏程缨曰:“当黑夜暴风中,舟人安能择此,神引维以奉明府⑥耳。”语皆不可信,并记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①阍:看门人。②驺:官吏的侍从人员。③卤薄:帝王和官员们出行时的仪仗。④朏fěi,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⑤甃(zhòu):井壁。⑥明府:汉代对郡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作者时任杨山县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层衡之列烟上 衡:横贯。 |
B.目力相界,不能数里 界:交接。 |
C.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 探讨:探索,寻求。 |
D.跻是崖之巅 跻:登上。 |
A.栗乎不可以久留焉 知不可乎骤得 |
B.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C.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D.余乃纳以兹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A.本文题目“避风”可谓一语双关,既指避自然之风,又指避官场的种种邪气、种种歪风。 |
B.二、三自然段的铺陈两两相对,指出岩下风之凶险胜过官场的恶习,令作者惊悚愁苦。 |
C.本文叙述清晰,描写形象,尤其是议论部分言语铿锵,气势奔涌,具有纵横挥洒的雄辩色彩。 |
D.文末引小吏程缨“神引维以奉明府耳”的话,再现官场溜须拍马的陋习,与前文形成照应。 |
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领之而已。
(2)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小题1】“不得其死”的意思是 。孔子对羿和奡的评论,反映了他的 思想。【小题2】孔子赞赏南宫适“禹援稷稼而有天下”的观点,却批评樊迟“学稼”“学圃”的请求,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孔子的为政观加以简析。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焻;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 者 之 徒 窃 取 先 王 之 近 似 者 假 之 于 外 以 内 济 其 私 己 之 欲 天 下 靡 然 而 宗 之 圣 人 之 道 遂 以 芜 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为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霸 者 之 徒 窃 取 先 王 之 近 似 者 假 之 于 外 以 内 济 其 私 己 之 欲 天 下 靡 然 而 宗 之 圣 人 之 道 遂 以 芜 塞。
【小题2】文中的“管、商”分别指_______和 ______。
【小题3】请根据材料概括“三代之衰”“孔孟既没”后的社会现象。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修身》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荀子·劝学》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善良 |
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渐:读jiān,浸,浸染 |
C.不闻先王之遗言 闻:听到,引申为借鉴 |
D.一可以为法则 法则:效法的榜样,准则 |
A.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B.教使之然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C.蟹六跪而二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微斯人,吾谁与归 | D.不拘于时,学于余 |
A.[甲]段文字强调了学习要善于积累,要能坚持不懈,还要用心专一。 |
B.[乙]段文字以“蓬”“白沙”“兰槐之根”为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告诫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以达到“防止邪恶接近中正”的目的。 |
C.[丙]段文字,以“干越夷貉之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为例,旨在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
D.[丁]文段将古代的学者与现代的学者做学问的目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 |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①茅容耕于野,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郭林宗见而异之,遂与共言。容留林宗宿,旦日,杀鸡为馔①,林宗以为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客,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②孟敏荷甑②堕地,不顾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③俱辟,并不屈。
③笠翁曰:人谓二事皆贤,莫能举其优劣;如必欲轩轾④之,其惟后孟敏而先茅容乎?以孟敏所能者小节,而茅容所重者大伦也。予曰不然。茅容杀鸡供母,而以草蔬待客,孝则孝矣,未免妨母之贤。此必有意为之,以起林宗之惊羡耳。若孟敏之不顾堕甑,则全出天机⑤。以此观人,始不失为人伦之鉴。
(注)①馔:饮食。②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③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④轩轾:喻指高低轻重。⑤天机:天赋的灵机,即灵性。【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容独危坐愈恭 ②既而以供其母 ③孟敏荷甑堕地
④视之何益 ⑤三公俱辟 ⑥其惟后孟敏而先茅容乎
【小题2】指出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 )
A.遂与共言 | B.杀鸡为馔 | C.而卿如此,乃我友也 | D.既而以供其母 |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小题1】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其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人名)。【小题2】解释加点字:
①爇香于鼎 ②无毫发爽 ③遽扑之 ④举家庆贺
⑤如被冰雪 ⑥抢呼欲绝 ⑦俄见小虫跃起 ⑧虫翘然矜鸣
【小题3】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强起扶杖 少年固强之 |
B.然睹促织 相对默然 |
C.顿非前物 顿足失色 |
D.循陵而走 掩口胡卢而笑 |
A.力叮不释 | B.日与子弟角 | C.笼归,举家庆贺 | D.取儿藁葬 |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②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赤壁赋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虚御风 冯:乘着 |
B.扣舷而歌之 扣:扣动 |
C.正襟危坐 危:端正 |
D.知不可乎骤得 骤:轻易地 |
A.扣舷而歌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
C.纵一苇之所如 哀吾生之须臾 |
D.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B.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C.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
A.白露横江 |
B.水光接天 |
C.旌旗蔽空 |
D.冯虚御风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而今安在哉 |
B.何为其然也 |
C.而又何羡乎 |
D.渺渺兮予怀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
(1)凌万顷之茫然
(2)舞幽壑之潜蛟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