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予友黄君梦升,其先婺州金华人,后徙洪州之分宁。黄氏世为江南大族。自其祖父以来,乐以家赀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梦升兄弟皆好学,尤以文章意气自豪。
②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
③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唏,相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
④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常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我知,我羞道于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其意气奔放,犹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独其文章未衰也。
⑤是时,谢希深出守邓州,尤喜称道天下士。予因手书梦升文一通,欲以示希深。未及而希深卒,予亦去邓。后之守邓者皆俗吏,不复知梦升。梦升素刚,不苟合,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卒以不得志,死于南阳。
⑥吾尝读梦升之文,至于哭其兄子庠之词,曰:“子之文章,电激雷震,雨雹忽止,阒然灭泯。” 未尝不讽诵叹息而不已。嗟夫,梦升曾不及庠,不震不惊,郁塞埋藏。孰与其有,不使其施?吾不知所归咎,徒为梦升而悲!
(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有删减)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1)乐以家赀赈乡里____________ (2)心已独奇梦升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尤以文章意气自豪。(本文)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
B.常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本文)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C.乃肯出其文。(本文)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D.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独其文章未衰也。(本文)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
(1)非世之人不我知,我羞道于世人也。
(2)梦升素刚,不苟合,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
【小题4】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概括作者三次“为梦升而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独坐轩记
桑悦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小题1】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习过的“记”体文言作品有:《________》和《_________》。
【小题2】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3】第二段画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
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⑴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⑵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⑶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①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⑷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⑸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
⑹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佚:同“逸”,安逸。【小题1】第⑴段的“见其可怪”中的“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对刘金其人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金是乱世举事的三十六位英雄之一。 |
B.刘金爱石是效仿爱赏奇异的孩子女人。 |
C.刘金曾构建陂池台榭,植种奇木异草。 |
D.刘金后代为平民,仍有散居在溪边的。 |
【小题4】第⑸段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5】概括本文主旨。
人之口腹,何常之有?富贵之时,穷极滋味,暴殄过当;一过祸败,求藜藿充饥而不可得。石虎食蒸饼,必以乾枣、胡桃瓤为心,使坼裂方食;及为冉闵所篡,幽废,思其不裂者而无从致之。唐东洛贵家子弟,饮食必用炼炭所炊,不尔便嫌烟气;及其乱离饥饿,市脱粟饭食之,不啻八珍。此岂口腹贵于前而贱于后哉?彼其当时所为拣择精好,动以为粗恶而不能下咽者,皆其骄奢淫佚之性使然,非天生而然也。
吾见南方膏粱子弟,一离襁褓,必择甘毳温柔,调以酥酪,恐伤其胃,而疾病亦自不少。北方婴儿,卧土炕,啖麦饭,十余岁不知酒肉,而强壮自如。又下一等,[甲]乞丐之子,生[乙]受冻忍饿,日一文钱,[丙]果其腹。
人生何常?幸而处富贵,有赢余,时时思及冻馁,无令过分,物无精粗美恶,随遇而安,无有选择于胸中,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子瞻兄弟南迁,相遇梧、藤①间,市饼,粗不可食,黄门置筋而叹,子瞻已尽之矣。二苏之学力、识见,优劣皆于是卜之。吾生平未尝以饮食呵责人,其有不堪,更强为进。至于宦中,尤持此戒。每每以语妻孥,然未必知此旨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节选)
[注] 梧、藤:梧州和藤州。【小题1】文章第三段中的“黄门”即宋代文学家_______。
【小题2】文章第一段以______________为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个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若 即 便 | B.乃 而 方 | C.为 乃 则 | D.盖 则 乃 |
A.这也是一种引起内心波动变化的方法。 |
B.这也是控制压抑内心欲望的方法之一。 |
C.这也是磨练自己心性意志的方法之一。 |
D.这也是一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 |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①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才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②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③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小题1】上文是一篇 序文。【小题2】陈庭学获得的“山水之助”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嗜奇之士抱憾而止。 |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
D.作者在文中对陈庭学有赞赏,也有劝勉,全文娓娓道来,恳切真诚,体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小生的关心和爱护。 |
【小题5】文章第③段最后连用了三个问句,作者的用意是 ;体现了作者劝诫后生时 的态度。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小题2】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3】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4】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其可必也审矣 审:明白 |
B.盖尝手植三槐于庭 尝:尝试 |
C.今夫寓物于人 寓:寄放 |
D.以世其家 世:继承 |
A.松柏生于山林 显于汉、周之际 |
B.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 而见其子懿敏公 |
C.吾以所见所闻考之 王城之东 |
D.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
B.厚施而不食其报 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福报 |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兴起 |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 |
B.晋国王公的儿子魏国文正公官至宰相,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
C.晋国王公仁爱厚施,其子孙多贤,证明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
D.魏公的儿子懿敏公崇尚道德又善诗文,传承了其家良好的家风。 |
湘 湖
袁宏道
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若浸他湖便无味。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惜乎此物东不逾绍,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去,以故世无知者。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然莼以春暮生,入夏数日而尽,秋风鲈鱼将无非是,抑千里湖中别有一种莼耶?
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同行陶公望、王静虚,旧向余夸湘湖者,皆大惭失望。
【小题1】第①段画线的“尔”指代的内容是(用自己话回答)____________。【小题2】文章运用张翰“莼鲈之思”典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惟花中之兰 善万物之得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B.然莼以春暮生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秦晋殽之战》) |
C.入夏数日而尽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左传·秦晋殽之战》) |
D.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 吾属今为之虏矣(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
A.秋风鲈鱼也无非如此,难道千里湘湖还会特别有一种莼菜吗? |
B.因秋风鲈鱼人们将不再无视这种莼菜,要抑制湖中另外一种莼菜的生长吗? |
C.张翰与秋风鲈鱼并提的难道不是这种莼菜,或者千里湘湖还存有另外一种莼菜? |
D.秋风鲈鱼的提法莫非没有什么对与错,可能后来抑制了湖中另外一种莼菜的生长? |
(1)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①文辞则以书[3],书毕涤而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
(2)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5]。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
(3)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
明 方孝孺《试笔说》
注:①洎jì润色【小题1】我对客赠送的笔“爱之不忍妄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分析第(1)段写我“用笔”的作用
【小题3】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这样,但是,世上那些用人的恐怕有比我用笔更厉害的吧? |
B.即使这样,那么,世上那些用人的莫非有比我用笔更厉害的吗? |
C.既然这样,那么,世上那些用人的恐怕有比我用笔更厉害的吧? |
D.即使这样,但是,世上那些用人的莫非有比我用笔更厉害的吗? |
【小题5】简述作者提倡的“用人”之理。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宇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主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筵,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
已而,夕阳距西峰良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小题1】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第三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道 士 不 能 胜 降 跽 谢 过 众 皆 大 笑。
【小题3】对 “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抑制的吗? |
B.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控制的吗? |
C.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
D.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
【小题5】有人评价此文笔调“极平稳不费力”,请就此文语言风格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