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东巡抚白公墓志铭

(清)袁枚

皇上御极之十有七年,奸民构逆语假吏部尚书孙嘉淦谏章,流传山东。巡抚准公获一纸,交臬司某穷其事,务得主名再奏。适滇省以闻,臬司惧,越奏之。上疑公欺,致公于理。公之狱词曰“未得伪造者姓名,遽妄奏,臣不敢也。且缓之,则易于钩考,罪人斯得;暴章之,则彼或闻风窜伏,平民转罹于辜,故隐忍不发。此臣罪也。拟大辟固当。”上怜其愚,赦之,发香山监工,以老病卒。

公由笔帖式内府主事,受知世宗,累官福建将军。乾隆元年,改官巡道,公以疾辞。上怒,其家。无长物,得簿:自出使迄入都,公私出入,纤毫如列眉。上以为廉,授长芦盐院,调两淮。公辜较引课,辨其赢缩,不忸忲小利,不责奇羡,分忖节度,有不便辄弛利民。九年,巡抚安徽。

先是,庐、凤地硗狭,多遨民,饥即避宅盘游,矠鱼擉鳖,挈其孥,捶小朄,野歌匄钱。或请禁之公怃然曰本之不清末胡能治命守令电画郊折课民耕贷给犁锄。外延染人机工,教蹑丝法。畜蚕,树桃、麻、桑、柘,朝夕程督。未期年,民恋其业,驱之不行。今凤、颍、滁、亳所织绢带丝布,转鬻苏、杭数州。加兵部侍郎,抚广东,调山西,再调山东。十六年,上南巡,自德州至红花埠凡十三营,公修扦督治惟敬。或劝拘虎豹,备弹弦踮躧为供奉者,公大惊曰:“皇上为观河省稼巡狩,玺书如日。为大臣者,耳目未愦,其可违诏以非道悦耶?”除方物外,无所贡。泰山、林外,不置供顿,清跸除道而已。

公貌不逾中人,而举止严重,暗室坐未尝跛倚。人目微斜。遇大事,虚已集议。既定,屹不可动。抚广时,西洋人某诱澳门民夷言,服其国服,连惠、潮诸州。公怒,毁天主堂,惩治之,洋人大创。安南国王为其臣郑杠弑,国乱,群姓角争,互乞天朝兵为援。公欲奏以一旅师深入诛篡弑者,为设郡置吏,仍归汉、唐版图。会与总督议不合而罢。论者惜之。

公姓白,名准泰,字健斋,号雪村,正黄旗人。赐姓他喇氏。先世为高丽人。子某。葬某。

铭曰:药先尝而后进之父,言先择而后告于天。观形者似乎逆,而原心者觉其贤。以是归田,以是获全,又何瞢?而况乎七十有二之高年!

(注)①辜较引课:查对税收。②忸忲(niǔ shì):遵从既定的规定行事。③矠(zé)鱼獨(chuò)整:用叉矛刺取鱼和鳖。④朄(yǐn):古代敲击用以引乐的小鼓。⑤匄(gài:同“丐”,乞讨。⑥踮躧(diǎn xǐ):拖着鞋子,脚尖轻轻着地而行。指跳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臬司某穷其事   :追究
B.上怒,其家 :登记册
C.除方物外,无所贡   方物:本地特产
D.人目微斜  (shùn):使眼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平民转罹于辜 弃甲曳兵
B.有不便辄弛利民   作师说贻之
C.安南国王为其臣郑杠弑 公之逮由使也
D.以是获全,又何瞢   有鱼,其广数千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白准泰在山东巡抚任上被无辜下狱,最后老病而死的不幸事迹,为这位办事周全、体恤百姓的官员的一生,首先渲染了一层悲壮色彩。
B.白准泰巡抚安徽时,劝民耕桑,使地方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巡抚,又称抚台,是清代主管一省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
C.当安南国发生叛乱,向清廷求救之际,白准泰建议马上出兵平乱,此举却受到广州总督的阻挠,以致白准泰为此愤而罢官,令人唏嘘。
D.本文骈散结合,记叙和议论相得益彰;以散文形式叙写白准泰的生平,突出他的政绩;以韵文形式赞扬白准泰品德高尚、得享高寿。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或 请 禁 之 公 怃 然 曰 本 之 不 清 末 胡 能 治 命 守 令 申 画 郊 圻 课 民 耕 贷 给 犁 锄。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大臣者,耳目未愦,其可违诏以非道悦耶?
(2)药先尝而后进之父,言先择而后告于天。观形者似乎逆,而原心者觉其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6 07: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寺卿邓公传

袁枚

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予告还蜀。启行之前一月,从京师作书寄其弟子袁枚曰:“蜀道大难,予偕汝衰,未必再见。即生死音耗,亦虑少通。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枚闻命皇恐,疑从先生之言,则预凶非礼;以不敏辞,又恐非先生所以命枚之意,而没先生可传之贤。敬考古人文集,为贤者立传,不妨及其生存而为之,如司马君实之于范蜀公是也。先生蜀人,声望与范公相。枚虽非君实,请引此例,以质先生。

谨按:先生名时敏,字逊斋,四川广安人。父琳,以岁贡生任中江县训导。生六子,先生其季也。雍正十年举于乡,乾隆元年登进士,入翰林。十年,迁大理寺正卿。丁父忧归里。服阅,奏请养母。上许之。二十六年,太夫人薨。二十九年,先生入朝,补原官。

先生纯和介朴,遢人无矜容躁颜。于道义所在,则凝然不可。天子加恩边远之臣,锐意用先生。先生年才三十馀,一岁数迁,旁观辟睨,以为稍从容即可宰辅。而先生勿顾也,归依膝下,忽忽二十年。再入长安,诸新贵少年望先生如过时古物,而先生亦不乐与,退朝闭门,与一卷书、二三耆旧共晨夕而已。大理,古皋陶所为,权甚重。元、明以来,一切决于司寇。居此职者,相夸为识时务。而先生每秋鞫,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

今年以计典休,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而替于终。枚独以为不然。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此非遭际圣明,始终眷护,而能如是乎?先生手札嗛嗛以未报君恩为愧。枚又以为不然。夫建一议,理一事,此报恩之大者也;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此报恩之大者也。其所以不受他人之恩者,为报一人之恩故也。无形之砥柱,可以扼中流、挽风气矣。而况古名臣有以七十起者,有以八九十起者,先生之齿犹未也。则将来之报称正无穷期,而枚幸旦暮毋死,终将濡笔以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嗛嗛:谦逊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望与范公相 峙:并列B.则凝然不可 挠:阻挠
C.而先生亦不乐与 昵:亲近D.先生之齿犹未也 齿:年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逊斋先生告老还乡,临行前请袁枚为他写一篇墓志铭,袁枚援古人的先例而作。
B.邓先生年轻时受到重用,后为父守丧及奉养母亲居家近二十年,后再入京师为官。
C.邓逊斋因为例行的官员考核而退休,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
D.作者认为邓先生从奉公与修身两方面报答君恩,虽然归蜀,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
(2)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
【小题4】请简要概括邓逊斋为人为官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沐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沐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唉,感吕峰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揭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B.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C.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D.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丑”,中国传统历法的干支纪年方式,前一位是甲子,后一位是丙寅,又是“第二”的代称,和前面的“二年”照应。
B.“斗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又称斗百草,属于端午民俗。最早的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后斗百草愈渐成为妇女和孩童的游戏。
C.“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
D.“令尹”,本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掌握政治事务,是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后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沐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沐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帆山子传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豪放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器而忘道,宋儒舍情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一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好其论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帆山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帆山介立有清操,虽石粟无储,不取非道。所居之地二十里,有水以贪泉名之,谓饮者怀无厌之欲。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妻日自负薪,冬日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篱垣仄陋,不容妻子。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食。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石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行止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称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不由躬’,圣人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

其挚友名江吟香者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皆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此行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 ②椭狡:小器具。 ③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④木主:木制的祖先牌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儒器而忘道   泥:拘泥
B.目往而足欲随,或之 尤:犹豫、迟疑
C.圣人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     无方:没有规矩、礼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宋儒舍情言性   臣具表闻
B.不取非道 实迷途未远
C.或并日食 泉涓涓始流
D.帆山知余好其论也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D.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②假馆某某家,偶有不称于意,色斯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