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①。
(《论语·卫灵公》
(注)①明日遂行:卫灵公无道,有志于战伐之事,故孔子去之。【小题1】孔子两次言及“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表现其_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_的心情。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孔子对于军事的看法。
石钟山记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微风鼓浪 (2)余尤疑之
(3)至莫夜月明 (4)殆与余同
【小题2】加点词的词法与“空中而多窍”的“空中”不同的一项是(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
B.于是相如前进缻 |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D.君子不齿 |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小题4】本文一共三段,以“疑”字贯穿,三段内容可以概括如下:______疑——______疑——______疑(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动词)
答李翊书
韩愈
①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②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③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⑤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小题1】“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 》(篇目)【小题2】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
C.我看待别人,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
【小题4】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李翊书 ”的原因。
【小题5】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
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小题1】第二段中的划线句的句中应有4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小题2】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分曹部署 | B.一切瓦釜 | C.雅俗既陈 | D.飞鸟为之徘徊 |
①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②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③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④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 ⑤听者魂销 ⑥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④ | D.③④⑤ |
A.层层烘托 | B.夸张借代 | C.点面结合 | D.对比反衬 |
A.斗歌场面,歌者由多到少,从“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到“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再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最后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 。 |
B.歌声由粗到精,从“唱者千百”到“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到“箫板亦不复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
C.对虎丘中秋月夜的描写,由极喧闹渐入极寂静,作者的情感也由极热烈而至极凄清。文章的风格,也由欢快明朗而至幽深凄清。 |
D.作者在对美的追求上着眼点是放在声态的清幽而又明亮上,至于对月色的描写,则仅仅局限在显示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已。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小题1】庄周是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_______”,是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故兵无常势:__________
②治之至也:__________
③不盈科不行:__________
④以其善下之:__________
⑤仲尼亟称于水: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 B.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
C.知者乐水 | D.早缫而绪 |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
【小题5】选取选文中的一条,说说它所蕴涵的哲理,并谈谈你的感受。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yù)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为_______(朝代)思想家、文学家。【小题2】按照拼音写汉字以及解释加点字。
⑴明告(yù)梅者 (___________) ⑵绳天下之梅也 (___________)
⑶以夭梅病梅为业(___________) ⑷既泣之三日 (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遏其生气 | B.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不抑耗其实而已 |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②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小题5】作者以“病梅”喻______,采用________的写法。抒写疗梅治梅的愿望实际上是表达作者____________。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写出从选文中脱化出来的两个成语: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B.吾非至于子之门 |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
【小题4】选文作者庄子名 , 家代表人物,与 并称“老庄”。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 的问题。
宝山记游
管同
宝山县城临大海,潮汐万态,称为奇观。而予初至县时,顾未尝一出,独夜卧人静,风涛汹汹,直逼枕簟,鱼龙舞啸,其形声时入梦寐间,意洒然快也。
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善。是月既望,遂相携观月于海塘。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境,予大乐之。
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也。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楚辞》曰:“长太息兮将上”。不至此,乌知其体物之工哉!及其大上,则斑驳激射,大抵与月同。而其光侵眸,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
后月五日,保绪复邀予置酒吴淞台上。午晴风休,远波若镜。南望大洋,若有落叶十数,浮泛波间者;不食顷,已皆抵台下,视之,皆莫大舟也。苏子瞻记登州之境,今乃信之,于是保绪为予言京都及海内事,相对慷慨悲歌,至日暮乃反。
宝山者,嘉定分县,其对岸县曰崇明。水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非即大海也。然对岸东西八十里,其所见已极为奇观。由是而迤南,乡所见落叶浮泛处,乃为大海,而海与天连,不可复辨矣。
(注释)簟:竹席【小题1】文中的“苏子瞻”即____________(人名)。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与予善 (2)今乃信之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水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非即大海也
【小题4】本文多出写景,多用即景抒情的写法,例如,有感于夜卧听到的涛声,“意洒然快也”。请结合文章,写出相关语句。
(1)有感于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大乐之”。
(2)有感于日出的过程,感慨《楚辞》“长太息兮将上”的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⑤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小题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鲜 (2)弟 (3)色
【小题2】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小题3】请概括选文中践行“孝”的方法,并且结合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如何孝顺父母的理解。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周容《春酒堂诗文集》)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____________) (2)渡者熟视小奚(____________)
(3)速进,则阖(____________) (4)予愠为戏,趋行(___________)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③其犹是也夫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
A.为不能进城感到十分懊丧。 |
B.为渡者的戏言感到十分恼怒。 |
C.为不听渡者的忠告,悔恨交加。 |
D.觉得自己先前的做法不对而茫然自失。 |
①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②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小题5】短文记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悟出了一点哲理: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