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巳,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乡下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少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其为计不已乎?   疏:疏远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预先
D.而欲以势之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阁、黎元、黔首、白衣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亮,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日卒。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2)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小题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玉之言有讽焉 (2)将何往而非
(3)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4)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快哉,此风!
D.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小题4】翻译: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思子亭记

(明)归有光

①震泽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之水中也。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榲,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予生平之乐事也。

②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

③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长天寥靡,极目于云烟杏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

(注)①震泽:太湖.②嘉靖:明世宗年号.③西去此指到西面城中的亲戚家去。

【小题1】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_____,是明代“______派”代表作家。
【小题2】概括第①段所写的“乐事”及其主要作用。
【小题3】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淞江干涸萧索,没有辋川、阳羡的美景,所以作者平时都懒得出门。
B.作者最喜欢儿子与弟弟们一起游戏,弟弟们分别是三岁、六岁和九岁。
C.作者的儿子是在嘉靖壬寅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去世,去世时年仅十六岁。
D.守冢人俞老曾在清晨薄雾中见到作者的儿子穿着绿色的衣服在享堂中。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坚信儿子没有死的理由。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今人之诗例无精彩,其气夺也。夫气之夺人,百种禁忌,诗亦如之。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脱或犯之,人谓之诗谶,谓之无气,是大不然。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荆公方大拜,贺客盈门,忽点墨书其壁曰:“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坡在儋耳作诗曰:“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岂可与世俗论哉!予尝与客论至此,而客不然予论。予作诗自志,其略曰“东坡醉墨浩琳琅,千首空余万丈光。雪里芭蕉失寒暑,眼中骐骥略玄黄”云云。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注)①诗谶: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②儋耳: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
【小题1】甲文所提到的“荆公”即________,请概述文中荆公的异于世俗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
【小题2】乙文中能印证甲文“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观点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
【小题3】甲乙两文都提王维的画,其用意却不相同,请指出: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写诗要有所忌讳,不然会成为一种不祥的预言。
B.今人写诗照例没有精神文采,是因为诗歌的气势被剥夺了。
C.王维的画常常不问季节,将各种不相干的花随便画在同一幅画上。
D.从苏东坡的诗中可见苏东坡因平生遭遇太多灾难而只求一死。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亦其家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2】下列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后人哀之而不
C.燕赵之收藏D.先大母婢也,二世
【小题3】以上文字节选自《阿房宫赋》,作者指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讽喻_____(朝代)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稳固自己的统治。
【小题4】结合具体句子,赏析本文“赋”的特点。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读《汉书》

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了些日课
(2)某读《汉书》到此三经手钞矣
(3)公降叹
(4)他日,以语其子新仲
【小题2】下列各项与“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能以足音辨人D.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
(2)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小题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
【小题5】本文告诉我们一个读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课内古文阅读。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悟已往之不   (_____) ②不委心任去留  (_____)
③云无心以出   (_____) ④扶老以流憩 (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怀良辰以孤往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小题4】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现出一种崇尚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做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小题5】翻译句子。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培塿:小土堆。
【小题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小题3】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小题4】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5】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山之叟

袁枚(有删节)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①韡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③。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④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⑤。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⑥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⑦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鄂:通“萼”,花萼。②韡:繁盛,音wěi。③赀:音zī,财货。④幂:覆盖。⑤自负:这里有”自豪“之意。⑥尤:指责,归罪。⑦果:果断,果敢。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土宜之不    ②相花者 ③诚 ④无足是花者
【小题2】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重赀 损:花费。
B.主人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者庭 庭:种在庭院
【小题3】下列选项中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宜山者山B.貌取以为良C.喜而左之
【小题4】翻译
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
【小题5】本文与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________________》相似,都运用了_________ 的说。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举酒客(   )   虚御空(  )
【小题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水波不 正襟
A.兴:盛 危:高B.兴:起 危:端正
C.兴:盛 危:端正D.兴:起 危:高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泛舟游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驾一叶扁舟 我欲因梦吴越
C.何其然也  因长句
D.正襟危坐问客曰    恍惊起长嗟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5】赏析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特点。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