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河东集》)
【小题1】柳河东,即 ,字 ,与韩愈一起倡导 。我们上学期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他的文章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良久乃已(____________) (2)窥之正黑(____________)
(3)愈以为诚有(____________) (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_________)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 | B.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
C.环之可上 | D.其一少北而东 |
A.投以小石 | B.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
C.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D.而君幸于赵王 |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小题6】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西山道口”为游踪的起点,一共写了两条道,一条往西,一条往北转向东。 |
B.第二条道路重点不到四十丈远便有一条小河,河边的石块上面形成女城和屋栋的形状。 |
C.本文重点记叙第二条道。第二条道上有河流、积石,有水障和城门。 |
D.第二段全是议论性文字,作者故作不肯定的言辞,委婉曲折地道出怀才不遇,横遭贬逐的不平情绪。 |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
B.古时登山,循东谷入 循:顺着 |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烛光 |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视日观以西峰 |
B.其级七千有余 其阴,济水东流 |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哀吾生之须臾 |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
⑴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⑵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小题6】《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凭几学书 几:茶几 |
B.述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 |
C.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 |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古称伞 |
①吾妻来归 ②吾妻归宁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 |
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 |
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 |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
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大者巑岏,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 :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子其慎之!
(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法问答》)
【小题1】第①段中划线句子对阐明事理有何作用?【小题2】根据②段,用自己的话说明画山林树木之难的原因。
【小题3】郑板桥画竹主张“意在笔先”,本文那句话与其有相通之处?
【小题4】下列句子不是写“画树法”,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同光三年秋大水,两河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百姓愁苦,号泣于路,庄宗方与后①荒于畋②游。十二月己卯腊,畋于白沙,后率皇子、后宫毕从。是时大雪,军士寒冻,金枪卫兵万骑,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彻庐舍而焚之。县吏畏惧,亡窜山谷。
明年三月,占星者言:“御前当有急兵,宜散积聚以禳③之。”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因取妆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曰:“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及赵在礼作乱,出兵讨魏,始出物以赍军,军士负而诟曰:“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庄宗东幸汴州,从驾兵二万五千,及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所亡太半。至罂子谷,道路隘狭,庄宗见从官执兵仗者,皆以好言劳之。曰:“适报平蜀得蜀金银五十万当悉给尔等。”对曰:“陛下与之太晚,得者亦不感恩。”庄宗泣下。
(节选自《新五代史》)
(注释)①后:指皇后刘氏。 ②畋:打猎。 ③禳:祈祷消除灾殃。
【小题1】学过与本则材料有关的课文是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所至责民供给 (2)御前当有急兵
(3)始出物以赍军 (4)庄宗东幸汴州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军士负而诟曰:“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2)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所亡太半。
【小题4】用“/”给下列句子两处断句。
适报平蜀得蜀金银五十万当悉给尔等
【小题5】各用2个字概括百姓、军士对庄宗的心情。
百姓对庄宗的心情: 军士对庄宗的心情:
【小题6】联系全文,从多方面分析庄宗“失天下”的原因: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是州,恒惴栗 惴栗:忧惧不安 |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情趣 |
D.故为之文以志 志:记 |
A.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凌万顷之茫然 |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游于是乎始 月出于东山之上 |
D.其高下之势 其皆出于此乎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小题4】请阐述选文怎样通过反衬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5】请用“/”为下面文字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木假山记
苏洵
(1)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②,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选自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注]①孽:嫩芽,②濆(fén):水边高地。③踞肆:踞,同“倨”,指神态高傲舒展。
【小题1】第(1)段加点词“最幸者”“不幸者”分别指什么?
【小题2】赏析第(2)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3)段作者认为木假山“可敬”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说经历风雨侵蚀后未曾腐朽,又能逃脱被樵夫砍伐厄运的树木十分少见。 |
B.第(2)段末尾感叹“其理似不偶然”,表达了作者对造成树木种种不幸的天命的反抗。 |
C.第(3)段由家中所藏的木假山生发感慨,作者以木假山的山峰暗示自强自立的人格。 |
D.全文由树的生长写到木假山的特征,转合自如,最后以三个感叹号收束,引人深思。 |
石钟山记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小题2】第②段面横线句的结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对第②段画浪线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该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表现周围景致的阴森恐怖。 |
B.该句解释了士大夫们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下的原因。 |
C.该句突显求真不易,暗示寻求真相需要勇气和胆识。 |
D.该句运用视觉与听觉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周围景色。 |
【小题5】请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全文写作思路。
秋水(节选)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③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④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①,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②: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③,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注]:①向:明,表明。故,通“古”。②跂:踮起脚尖。③倪:端倪,此指标准。【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乃知尔丑
(3)察乎盈虚 (4)以其至小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明主不厌人(《管子》)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
B.相与枕藉乎舟中(《前赤壁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C.力不能漂鸿毛(《史记·韩长孺列传》)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 |
D.以待子不时之需(《后赤壁赋))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
B.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故所至吏民怀之(《新唐书·陆象先传》) |
C.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 大败而还(《贾诩传》) |
D.自以比形于天地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李将军列传》) |
(1)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2)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小题5】简述第④段中海神的话阐明了什么道理?
醒心亭记
曾巩
(1)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2)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3)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4)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5)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1)涯 (2)穷 (3)即 (4)所以 (5)给 (6)隅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为丰乐亭作记,并且让曾巩为醒心亭作记。 |
B.“醒心”这个亭名是韩退之根据那里的风景可以使游人“其心洒然而醒”来命名的。 |
C.曾巩认为欧阳修的快乐不在于一山一水,而在于天下富足太平,学者成才。 |
D.作者把能与欧阳修同游作为幸运的事情,因为欧阳修是个不可多遇的优秀人物。 |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2)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小题4】第2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这两个“善”分别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