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小题1】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渐之滫(渐渐) B. 形乎动静(体现)
C. 教使之然而(这样) D. 不临深谷(靠近)
【小题2】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 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 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 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小题3】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 译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 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
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
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①,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①东阳徐生:即徐无党,欧阳修的学生。【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为圣贤者 所以:……的原因
B. 今之学者 学者:读书人
C. 稍稍见称于人稍 稍:稍微
D. 如水涌而山出山 出:从山间涌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鸟兽之为物施之于事
B. 而为死则同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C. 虽死而不朽能不朽而存也
D. 忽焉以死者三者同归于泯灭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所以不朽,并将“修之于身”放在最高位置,“见之于言”放在第三,明显流露出了重道轻文的思想。
B. 本文第三段认为立言“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尤其不易,这是自古以来文章之士的悲哀,作者借此警示徐无党,同时以自警。
C. 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筛选,一步一步推出中心,首先则拿“施事”与“见言”比较,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D. 本文题旨深刻,表达显露,愤语遍布全篇,愤愤之气溢于笔端,但是对学生徐无党却是爱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2)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3)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
A.今行而无信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B.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C.樊於期乃前曰 乃今得闻教 |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2)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啖:吃 |
B.未成而废 废:停止 |
C.游京师 游:游学 |
D.建大旆 建:树立 |
A.又以亲戚故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B.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为韩王送沛公 |
C.安知其至此? 则或咎其欲出者 |
D.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于东山之上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
B.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
C.折冲:击退敌人,战胜敌人。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 |
D.冒顿: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
A.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
B.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
C.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
D.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2)建大旆,从骑数百。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屋 |
B.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仆:倒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夷:平坦 |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D.于是余有叹焉。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
C.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
(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小题1】根据句式特点,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A.“曲”和“直”是反义词,“欹”和“正”是反义词,“疏”和“密”也是反义词。 |
B.“姿”、“景”、“态”的意思是“景致”的意思 |
C.“以……为”是“把……当作”的意思,“则”是“就”的意思 |
D.作者用两两对比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某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 |
A.以夭梅病梅为业(________)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
C.吾业是有年矣(________) |
D.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________) |
A.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 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
C.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 D.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统治者帮凶奴才,根据主子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 |
B.斫、删、夭、锄、遏,写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恶劣手段;“江浙之梅皆病”说明后果的严重,人才受害之惨。 |
C.这几句用词精当,“斫、锄”表现其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遏”字意味着不让发扬蓬勃朝气。而“养”字形象点出了他们豢养奸佞小人的险恶用心。 |
D.“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一句满怀义愤的议论,无情地痛斥了统治者的罪行。句中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 |
A.这一段话,除开头一句介绍论述的对象外,其他的文字均为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 |
B.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文人画士”斫正、删密,夭其稚枝。 |
C.“或曰”中的“或”指那些“文人画士”和那些鬻梅者。 |
D.要使梅成为“欹”、“疏”、“曲”的姿态,那些求钱之民就可以做到。 |
A.这一段中的梅,比喻人才,作者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
B.文段用了不少整齐的句子,使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
C.作者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引出了批驳的对象。 |
D.对比手法的运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对人才摧残的愤恨之情。 |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或师焉,或不焉 |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C.亦以明死生之大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A.而又剪发杜(塞、闭)门 其辱人贱(卑贱)行 |
B.视(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忠义暴(显露)于朝廷 |
C.荣(荣耀)于身后 斯固百世之遇(际遇)也 |
D.以老(老人)于户牖之下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同情)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①不能容身于远近
②忠义暴于朝廷
③荣于身后
④匹夫有重于社稷也
⑤以老于户牖之下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⑤ |
A.不能容身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
B.佯狂不知所之者——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
C.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不这样,命令五个人保护他们的领头人并且老死在家里 |
D.匹夫有重于社稷也——老百姓对于国家兴亡的大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啊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
B.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
C.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百世之遇也 |
D.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哉 |
A.作者把五人和阉党高官“辱人贱行”对比,颂扬了五人临刑时的勇毅。 |
B.作者把五人同周公并列,众人为之折腰洒泪,可见其品格之高,影响之大。 |
C.作者用假设句,从反面说明五人及周公之死的可贵。 |
D.最后一句,揭示作记的缘由和目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 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 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 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
A.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已经 | B.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 |
C.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 D.令人长号 号:哭 |
A.儿寒乎?欲食乎? | B.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C.壮士,复能饮乎? | D.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A.墙往往而是——隔墙到处都是 |
B.某所,而母立于兹——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 |
D.令人长号不自禁——让人长久地号叫禁也禁不住 |
①某所,尔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A.先前,院子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后来分了家,院中开了许多小门,一变再变,院中有许多墙壁了。 |
B.老妪是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 |
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的感情深厚,回忆祖母的话,都落下了眼泪。 |
D.祖母希望作者将来有一天能考上官,并把祖上留下的象笏交给了他。 |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①”,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②”,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③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④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⑤”。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②攻乎异端:出《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关于“异端”,杨伯峻说:“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论语译注》)③亿度(duó):主观猜测。亿,通常写作“臆”。④矇聋:目不明曰矇,耳不聪曰聋。这里指道学后辈小子们只知听信儒先父师之言而不会独立思考,如同瞎子、聋子。⑤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孔子有是言也 是:此 |
B.是居谦也 居:处于、表示 |
C.儒先亿度而言之 亿:通“臆”、臆断 |
D.强不知以为知 强:有余、略多 |
A.亦从众而事之 | B.既从众而圣之 |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
①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②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
【小题4】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小题5】作者最后一段连用四个“从众”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