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 信:相信
B.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地 略:掠夺,夺取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无信 秦王必喜善见臣
B.愿得将军首以献秦 而燕国见陵耻除矣
C.樊於期前曰 今得闻教
D.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小题3】从选文后两段文字内容来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09:4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颜斶说齐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候,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战,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责,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注】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刘下季: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食采邑于柳下,谥惠。③垄:坟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宣王不说 说:“悦”,高兴。
B.夫斶前为慕势   前:名词用做动词,上前。
C.士生乎鄙野 鄙:粗俗。
D.则再拜而辞去也   去:离开、离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前为趋士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B.君子焉可侮哉   子亦有不利焉
C.且颜先生与寡人游 失其所与,不知
D.清静贞正以自虞   阙秦以利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让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让大王前来,惹得齐宣王很不高兴。
B.颜斶谈到砍下齐王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的事情,意在说明“王者”的尊贵。
C.齐宣王最终认识到随便侮辱士人是自讨没趣的做法,于是请求做颜斶的学生。
D.颜斶没有接受齐宣王要做他的学生的请求,郑重地辞王而去,回到本乡,终身不受侮辱。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事?士贵乎?
(2)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柯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柯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柯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也用以称君主。
D.“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人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选自刘向《列女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绩:纺织
B.宁能衣其夫子    衣:使……穿衣服
C.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
①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 ②复徙舍学宫之傍 ③孟母以刀断其织
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⑤妇辞孟母而求去 ⑥孟子谢,遂留其妇
A.①②⑥B.②④⑥
C.①③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母两次搬家,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如果男子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么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3)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选自《孟子·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