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房屋
B.距洞百余步,有碑道,其文漫灭   仆:倒
C.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于是余有叹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11: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3~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夫以近,游者众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集中抒发了作者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与体会。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思想意识之所在。
B.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等,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
C.在“志”“力”“物”这三个条件中,“物”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
D.作者由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注)①泥滑滑:山鸡鸣叫的谐音,“滑滑”读(gǔgǔ)。②十年长自青衿识:“十年长”在《礼记》中解释为“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在《毛传》中解释为“青衿,膏领也,学子之所服”③白璧招:《韩诗外传》中记载,“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群”。④鸡翘:帝王仪仗之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两句连用“洲渚”“渡口”“沙长”“午潮”点明送别的地点为江畔渡口,送别的时间在过午之后。
B.首句选取“断芦”“落枫”这些暮秋特有的意象,既点出送别是在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又暗含离别的情愫。
C.“萧萧”为事声,借“萧萧马鸣”暗写作者和朋友的惜别不舍之情。同时此句以声衬静,更突出环境的沉寂。
D.“握手”句突出作者语重心长,饱含牵挂;“华”句正面描写友人离别时的装束以示永记不忘。
E.全诗脉络分明,前四句重写景,真切可感;后四句重叙情,真动人。中间化用典故不着痕迹,自然贴切。
【小题2】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焉  叹:叹惜。
B.夫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小题2】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