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
B.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
C.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
D.载舟覆舟 覆:使......倾覆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莫不殷忧而道著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昔取之而有余 |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问之,则曰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A.而耻学于师 |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C.虽董之以严刑 |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甲)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乙)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 |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继承……的事业 |
C.敛不凭其棺 凭:凭借 |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尤:怨恨 |
A.其传之非其真邪 | 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
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两个叹词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非常强烈。 |
B.选文第一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通,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
C.选文第二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D.选文第二段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表明作者因为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之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
(1)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专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 |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丝绸衣服) 申之以孝悌之义(意思) |
C.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师学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背,违反) |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咎于年成) 河东凶亦然(发生凶暴的事情) |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立无助之人。 |
B.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有时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
D.天子,古代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咸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稿,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痕,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于间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
B.行之不辍 辍:停止 |
C.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
D.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
(1)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2)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有西人赁屋于余画铺之左,放利债为业,时倩余作画,因识之。友人某向渠借五十金,乞余作保,余以情有难却,允焉,而某竟挟资远遁,西人惟保是问,时来饶舌,初以笔墨为抵,渐至无物可偿。
岁底,吾父家居,西人索债,咆哮于门。吾父闻之,召余诃责曰:“我辈衣冠之家,何得负此小人之债。”正剖诉间,适芸有自幼同盟姊适锡山华氏,知其病,遣人问讯。堂上误以为憨园之使,因愈怒曰:“汝妇不守闺训,结盟娼妓;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宽三日限,速自为计,迟必首汝逆矣。”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倩余作画 倩:请 |
B.友人某向渠借五十金 渠:他 |
C.有自幼同盟姊适锡山华氏 适:刚好 |
D.滥伍小人 伍:结交 |
A.咆哮于门 而青于蓝 |
B.初以笔墨为抵 为君翻作《琵琶行》 |
C.我辈衣冠之家 彼童子之师 |
D.堂上误以为憨园之使 輮以为轮 |
例句:有西人赁屋于余画铺之左
A.转徙于江湖间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A.导致芸娘早逝的人为因素的确不少,比如生活的困顿,仆人的私逃等,但最为直接的则是家庭内部的不和。 |
B.按照古代的礼法,芸娘确实有不守规矩的地方,比如她男扮女装出游,比如给丈夫写信对公婆称呼的不敬。 |
C.作者留恋忘返的、评价甚高的都是些名山大川,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作者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批评。 |
D.作者非常喜欢远足,不管生活顺利还是逆境,不管一人独行还是结伴同游,总是兴致盎然,不放过任何机会。 |
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宽三日限,速自为计,迟必首汝逆矣。
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乙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注)①专对:独立应对。【小题1】从上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
甲: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上面的两种教育观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要分析。
(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略)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
B.追亡逐北 北:向北方 |
C.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 |
D.诸侯之所亡 亡:丢失 |
A.因遗策 因利乘便 |
B.尝以十倍之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C.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D.相与为一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在这样的情况下,秦人用尽全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译:秦人打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 |
D.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小题4】下列对选文(一)(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秦国的兴起,与其地理优势以及君王积极推行变法有密切关系。 |
B.选文(一):各国诸侯面对强秦,从容地联合起来,聚合力量,用“连衡”对抗“合从”。 |
C.选文(二):“抱薪救火”的例子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
D.选文(二):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画曲线处省略语段论证的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
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
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
A.吾世其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其性也 |
B.广之以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
C.傅说之诏其君 非此之谓也 |
D.而况余人乎? 凡学而不读书者 |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之风》)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①注:久要:久处于穷困。
【小题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小题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