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石膏肓记
杨万里
①绍熙壬子九月十六日,予以废疾至自金陵,因念平生无它好,独好泉石,而故居乃土山,安所得石?忽乡友王信臣及其犹子①子林艘永新怪石以遗予,予喜甚,曰:“子犯所谓‘天赐’者。”亟召匠,饤饾②为假山。友人王才臣见之,谯予曰:“先生居真山而又为假山,将谁绐?”予笑曰:“予敢绐人耶?聊自绐耳。”才臣曰:“有石而无泉,非缺欤?”予偶思去假山三十步而近,旧有一泉而堙,即命浚焉。泉洌以猛,因接筒引之。又于假山之前十步之间,甓一小方池,深尺,广五之,泥与泉其深各半,植以芙蕖,杂以藻荇,每疏泉自筒入地中,伏之假山之趾,仰而出于石罅,闭而激之,则为机泉,喷珠跃玉,飞空而上,若白金绳焉,与假山相高比。开而迭之,则为流水。其将至也,若哽若咽引,若嗔若叱驯,然后淆然而上,决决而流心钊,流而入于池,其流有文利,其入有声。顷刻之间,通塞万变,观者四顾,莫测所来。予因生致小鱼善游而喜浮□,畜之池二十许尾,先十后十,每浮而出也,后者不先夫先者,若“徐行后长者”之为者,余固异之。其始畏人,不浮,人至则隐于荷盘荇带之下,去则显。其后渐与人习,圉圉洋洋若与人为玩;既而复隐,若耻以身供人之玩者,予益异之。予间以食食之,每食至必出,久之若疑夫食之饵己者,复不出,予益异之。因命其泉石之上小轩曰“泉石膏肓”。②或曰:“膏肓之疾,医缓③云不可为剖,后世乃有法可艾也。”予曰:“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一笑而书之。
[注①犹子:侄子。②饤饾:比喻堆叠、杂凑。③医缓:泛指良医。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处的虚词是
A.也 |
B.者 |
C.矣 |
D.焉 |
A.王才臣因为误解作者本意,直言作者弄虚作假。 |
B.作者如实相告,自己所为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
C.王才臣不仅理解作者的癖好,也深知泉石之趣。 |
D.王才臣是难得的诤友,作者有知错能改的雅量。 |
【小题4】文章围绕“泉石膏肓”,层层展开,请对此加以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
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
D.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下来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或五十步而后止 |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C.则修文德以来之 醉则更相枕以卧 |
D.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例:无乃尔是过与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C.渺渺兮予怀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A.第一段交代了谈话的背景: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孔子直言不讳地批评冉有与季路,表明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 |
B.孔子认为若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但他的“均无贫”有别于 “均贫富”思想。 |
C.冉有先是汇报事实,接着为季氏辩护,继而极力推脱责任,最后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他的真实思想。 |
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观点破中有立。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一)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宋濂《王冕传》)
(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
B.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
C.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
D.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
A.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曷:为什么 |
B.夜潜出,坐佛膝上 潜:暗中 |
C.恬若不见 恬若: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
D.声非加疾也 疾:敏捷 |
A.王冕勤奋苦读。王冕放牛时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还在僧寺里点着长明灯读书到天亮。 |
B.王冕受到他人赏识。安阳韩性听闻王冕后认为他与众不同,收他为弟子。韩性去世以后,王冕对待门客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
C.王冕有傲岸的个性。他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感叹道:“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 于是放弃了求取功名。 |
D.荀子在上面段落中运用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可以借助外物,弥补不足。 |
(1)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今取帝王之道而施之五霸之世,是由乘骥逐人于榛薄①,而蓑笠盘旋也。今霜降而树谷,冰泮②而求获,欲其食则难矣。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至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③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擒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榛薄:丛杂的草木。②冰泮:冰冻融解。③时之务:时务、时事。【小题1】阅读上面的文字,概括作者观点。
【小题2】上面文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天赋。 |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黄泉:地下的泉水。 |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羞耻。 |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不及。 |
A.风雨兴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B.吾尝跂而望矣 则群聚而笑之 |
C.善假于物也 游于是乎始 |
D.筋骨之强 穷山之高而止 |
例句:句读之不知
A.蚓无爪牙之利 | B.渺渺兮予怀 | C.而又何羡乎 | D.师不必贤于弟子 |
A.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作类比,阐明借外力来学习的重要。 |
B.韩文以“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之句,显示了说理层进之势。 |
C.荀文从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来论求学之道;韩文针对耻学于师的现实言从师之理。 |
D.选文都运用三组对比以加强论证的力量。荀文强调改善自己,韩文旨在倡导从师风气。 |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矜名节 名:名声 |
B.宠命优渥 渥:厚 |
C.更相为命 更:更加 |
D.保卒余年 卒:终 |
A.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B.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C.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A.有所希冀 |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A.第一段开头就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合法。 |
B.文中自陈宦历部分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感情至为恳切。 |
C.这两段融情于理,特别是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
D.文中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更重要。 |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小题6】本文中有一些词句后来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成语。请从选文中找出四个成语,并加以解释。
与陈伯之①书
丘 迟
丘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雄,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此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汉主不以为疑,张绣剚刃于爱子,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颜借命,驰驱毡裘之长,宁不哀哉!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郫,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当今皇帝圣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惟北狄野心,倔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注) ①陈伯之本是南齐将领,后归降梁武帝,任江州刺史,天监元年(502)投降北魏。天监四年,临川王萧宏率军伐北魏,命记室(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丘迟给陈伯之写了这封劝降信,信中陈说利害,晓以大义。陈伯之见信后,率兵归降。【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汉主不以为疑 疑:心病、仇恨。 |
B.主上屈法申恩 屈:改变、废除。 |
C.赞帷幄之谋 赞:赞扬、称道。 |
D.聊布往怀 布:陈说、述说。 |
A.何其壮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 |
B.此将军之所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 蚓无爪牙之利 |
D.君其详之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①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
②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③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④将军……高台未倾,爱妾尚在
⑤见故国之旗鼓……岂不怆悢
⑥北虏……恶积祸盈,理至焦烂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⑤ |
A.丘迟首先对陈伯之过去与目前的境况进行了对比:过去是威风八面,现在是狼狈不堪。 |
B.丘迟认为陈伯之投奔北魏是受了他人挑拨,迫不得已。如果归降,仁厚的梁朝皇帝定会像光武帝和曹操那样对他网开一面的。 |
C.丘迟用慕容超和姚泓的例子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会长久,他寄身北魏,将来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 |
D.丘迟特别指出,梁朝国泰民安,四方的部落都来进贡请降,北魏仅是苟延残喘,劝告陈伯之要仔细考虑。 |
(1)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2)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
(3)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同“磨”。 |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
A.不得通其道 通古今之变 |
B.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C.囚于请室 于妻子何如 |
D.不得通其道 然此可为智者道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书的事例,意在自况。 |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叙《海国图志》
魏源
①《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②《易》曰:“爱恶相攻而吉生凶,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
③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故君子读《云汉》、《车攻》,先于《常武》、《江汉》,而知二《雅》诗人之所发愤;玩卦爻内外消息,而知大《易》作者之所忧患。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隔虚而之实也。
④昔准噶尔跳踉于康熙雍正之两朝,而电扫于乾隆之中叶。夷烟流毒,罪万准夷。吾皇仁勤,上符列祖;天时人事,倚伏相乘。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乎 | B.焉 | C.欤 | D.耳 |
A.《海国图志》是作者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成果。 |
B.为了创作《海国图志》,作者曾经跋山涉水进行了实地考察。 |
C.《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著作。 |
D.作者创作《海国图志》是为了学习、借鉴并超越西洋列强。 |
A.痛陈鸦片对于国人的毒害之深。 |
B.痛惜国人对于西洋列强的无知。 |
C.感慨人才匮乏国力不振的现实。 |
D.倡导革除“寐”、“虚”积患。 |
传曰:“孰荒于门,敦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A.第①段末尾 | B.第②段末尾 |
C.第③段末尾 | D.第④段末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