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山集》①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小题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南山集》①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畜:积聚 |
B.知之深而信之笃者笃:厚道 |
C.余假而抄之假:借 |
D.宗后学钧衡谨识识:记 |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
B.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
C.遂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
D.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
(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小题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
③思厥先( )祖父
④洎( )牧以谗诛
⑤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
③思厥先( )祖父
④洎( )牧以谗诛
⑤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句,句式与“客有吹洞箫者”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农历每月十五 |
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章:篇章 |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 |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箫声余音悠长婉转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D.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庐山纪游(节选)
【清】査慎行①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②,爽人心目。寺③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④,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⑤。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则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斗坡,若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乃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绐。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⑥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有删改)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三 叠 泉 源 经 九 叠 谷 口 然 后 垂 而 为 瀑 其 势 遇 石 凡 三 跌 从 高 而 下 如 银 河 之 挂 石 梁 乃 诗 家 形 容 比 拟 之 词 所 谓 三 石 梁 者 即 三 叠 泉
【小题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庐山纪游(节选)
【清】査慎行①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②,爽人心目。寺③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④,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⑤。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则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斗坡,若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乃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绐。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⑥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有删改)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兀趁人突兀:猝然。 |
B.北崖斗坡斗:通“陡”。 |
C.乃知为樵夫所绐绐:哄骗。 |
D.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凿:穿凿附会。 |
A.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B.路穷则涉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C.若有人迹若望仆不相师 |
D.仅乃得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略写从千佛寺出发去往万松坪一路的风景。虽是略写,但也生动形象,且记叙中穿插抒情。 |
B.午后,“我”急欲游览三叠泉,但因万松坪的和尚胆小不肯当向导,只好再竭力请眉生同行。这为后来“我”错过三叠泉留下伏笔。 |
C.离开万松坪后,“我”一路行来,先后经过犀牛峰、九叠谷,可谓路险景奇。这几句写景,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
D.文章引朱熹的《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之意和李白《庐山谣》诗,表明“我”虽没见到三叠泉,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
今 三 叠 泉 源 经 九 叠 谷 口 然 后 垂 而 为 瀑 其 势 遇 石 凡 三 跌 从 高 而 下 如 银 河 之 挂 石 梁 乃 诗 家 形 容 比 拟 之 词 所 谓 三 石 梁 者 即 三 叠 泉
【小题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文言文阅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文: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云气,负青天绝:穿越 | B.此小大之辩辩:“辨”,区别。 |
C.众人匹之匹:比 | D.此亦飞之至也至:到达 |
A.翼若垂天之云审容膝之易安 |
B.以游无穷者猥以微贱 |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门虽设而常关 |
A.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 |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文: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小题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小题2】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4.请将上面文字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莫不与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
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
C.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
D.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
A.出,语人曰语:告诉 |
B.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成就 |
C.天油然作云作:兴起 |
D.孰能御之御:抵挡 |
(1)天下莫不与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选自《苏轼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选自《苏轼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嘱托 |
B.倚歌而和之倚:依,按 |
C.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
D.而卒莫消长也卒:最后,最终 |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 |
B.第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的景物,融情入景,景语亦情语。 |
C.第二段中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抒发了作者思念“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
D.作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想表达自己被贬谪后,对生活绝望,一种消极堕落思想的自然流露。 |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所安:养生 |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
D.齐师败绩。败绩:失败 |
A.长勺是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
B.“对曰”中的“对”一般用于上对下的回答。 |
C.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文中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
D.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 |
A.在描写曹刿和乡人对话时,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 |
B.文中描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
C.在叙述齐鲁战争的经过时,作者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是为了表现肉食者鄙。 |
D.最后一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更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其作者是 时期的
【小题3】据上文,“若膺之学”深在何处?(15个字以内)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其作者是 时期的
【小题3】据上文,“若膺之学”深在何处?(15个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