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 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 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师:师从、学习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 ②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为人 ②如是,孰能御之
D.①公独不识 ②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童年时进入乡校读书,有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了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庆历圣德诗》文中的语句。
B.“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等语句直接表现了苏轼对范仲淹景仰之情。
C.苏轼一辈子没有见过范仲淹,但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和四子托付苏轼为范公遗稿作序。苏轼接受他们的托付,才写了这篇序文。
D.这篇序言行文朴素,如话家常,叙写了苏轼童年时一些往事及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谈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贾讯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此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池,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东坡文集卷四十》)
[注]①契:商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任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②弃:周族的始祖,被尊为“百谷之神”,所以叫“后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麟凤,鸟兽焉萃:聚集.
B.而蒸民粒,世其德济:成全
C.虽辅以仁义稍:逐渐
D.身而国蹙夷:平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下相率朝之爱其子,择师教之
B.德既无以相过,智胜而已矣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思所以享其成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此五谷伐病者也仆口语遇遭此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策论文,从多个角度雄辩地阐释了儒者对于守成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文人主政的政治思想。
B.文章首先阐明上古三代以杰出贡献和文德教化而赢得天下,从而安守天下,继而阐明刘邦凭借武力取得天下却缺乏文士治理天下。
C.文章最后用精当的比喻,并结合宋襄公和秦始皇正反两例,论证武夫和文士在攻守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而总结了文人用于守成的观点。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更体现了论说文雄辩的色彩,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2)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名:名称D.又以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叹
【小题2】(小题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孰能讥之乎
B.夫夷近,则游者众;余与四人拥火
C.于是余有叹然力足以至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凌万顷之茫然D.客有吹洞箫者
【小题4】(小题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8
【小题5】(小题5)把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小题1】以下关于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吐握之事:亲自
B.遍诸侯:打败
C.荀慈明:征召
D.惟君侯之:考虑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赂秦力亏
A.愿一识韩荆州‚见悲鸟号古木
B.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积水成渊,蛟龙生
C.或以才名知‚移船相近邀相
D.心雄万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提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同时,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不得不改他平日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结绿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小题4】(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师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注:当涂掌事,当道执掌军国大事。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
【小题1】词语解释
(1)蒙始就学 (2)作《师说》以
(3)郯子之 (4)术业有专    
【小题2】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及鲁肃寻阳则知明而行无
B.不拘时学
C.愚愚自以为大有所
D.巫医乐师百工人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4】(小题4)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以上两则文字都是谈有关读书的,一则是韩愈老师对弟子李蟠的肯定与赞扬,一则是君王孙权对部下吕蒙的期盼。
B.以上两则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师说》用了“巫医乐师百工”与“君子”展开对比,讽刺了封建士大夫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恶劣社会风气。而孙权劝学则是通过鲁肃评价以前的“吴下阿蒙”和今天才学饱满的阿蒙对比,突出了吕蒙的进步。
C.韩愈在文章《师说》中,不仅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态度很重要,还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
D.第二则短文还让我们了解到三国时期作为一方霸主的孙权喜好读书之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应升诫子书①
吾直言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汝相见,故书数言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②,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内外出入,谨其防闲③。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②韦弦:韦,熟牛皮;弦,弓弦。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③防闲: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泛指防备和禁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直言祸招致
B.祖父母拱璧汝对待
C.衣食甘很少
D.汝念吾辛苦辛勤劳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书数言告汝令骑将灌缨五千骑追之
B.不复汝相见生而影不吾形相依
C.当足衣食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汝若不孝神明殛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各句,全部属于李应升对儿子 “告诫”的一组是( )
①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②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
③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④人不可上,势不可凌
⑤内外出入,谨其防闲
⑥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
⑵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⑶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我想尊奉诏书奔走效力,祖母刘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告诉不允许;我做官与不做官实在是两难。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李牧受诬陷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县,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终了。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各地拿者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不断地涌进他家里,以致脚踩着脚。
D.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吾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我的妻子回来,转述各小妹的话说:“听说我姐姐家有一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比较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
②四海

④用心
⑤庭中通南北为
⑥先妣尝
室之中
⑧初交战
A.①⑥⑦/②/③/⑤/④/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⑦/②③/⑤/④/⑧
D.①②⑥/③⑤/④/⑦/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从板外相应答B.轩东故尝
C.庭中始D.余既此志[: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后人哀之而不
C.燕赵之收藏D.先大母婢也,二世
【小题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1)齐、楚之精英( ) 
(2)弃掷逦迤( ) 
(3)日益骄( )
【小题2】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A.骊山构而西折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后人哀之而不
D.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