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选自《苏轼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嘱托
B.歌而和之倚:依,按
C.鱼虾而友麋鹿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D.而莫消长也卒:最后,最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
B.第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的景物,融情入景,景语亦情语。
C.第二段中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抒发了作者思念“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D.作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想表达自己被贬谪后,对生活绝望,一种消极堕落思想的自然流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9 09:4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韩愈
①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②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③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④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⑤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⑥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游:游玩,游览
B.例出为刺史 例:按惯例
C.自肆于山水间     肆:放任,纵情
D.当诣播州 诣:到,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B.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在文章中指先父。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D.京师:指帝王的都城,在文章中指东京汴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2)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柳子厚“为政”与“为人”两个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海览

(明)屠隆

放舟桃花津,顺流东下,登侯清山,聱柱峰,扪潮音洞,乘流送目,陡觉东南天地大荒,寥阔开朗,奣(wěng)然灏漾。夜宿佛阁上,通宵闻大风雷声,或如万面战鼓,匍匐而来,疑遂卷此山去。其上挂扶桑蟠木,与阳乌亲乎?其下撞蚊宫水府,与龙子友乎?听其所之,弗愉快,心魂忧荡,数惊数喜,双睫不复交。

五鼓,起观朝旭,初,黑气罩幕,窅窅莽莽,有若混沌未辟,莫辨四方上下。忽风起波涌,赤光迸出,横射万道;须臾大火轮吐海底,海峰如赭,云霞紫翠,倏忽变幻,使人神悸精眩,散发狂叫。壮哉!咄咄天地,亦复好怪乃尔!

已,遂乘孤航,浮渺茫,东行,鸟迅入疾,瞬息千里。舟在大波中,澒洞砰湃,邈隔神州,远近诸岛,历历来献,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日本、三韩琉球咫尺矣。

舟抵洛伽,又名普陀,又名小白华山,观音大士道场在焉。山西折有观音洞,洞深黑窈窕,中空擘开,怒涛日夜纵击,龙啸虎吼。又西有善财洞,石峰峭啮,足以断而悬。北折有盘陀石,嵌空刻露轩翥,坐其上可望岛夷诸国,崇刹高栋,兀立波中。

谢灵运云“溟涨无端倪”,韩退之云“有海无天地”,非身涉其处,谁知其言之有味哉?乃迹山则有三山,迹佛则有洛加,此尤为冥栖好道者所醉心。余幸生而并海,为安期、大士之乡人,而又得蚤脱世网,侧身从之,燕昭、汉武当翘首羡我。

(选自《历代小品•山水》,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登侯涛山,鳌柱峰 踞:
(2)弗愉快 靡:
(3)东行,鸟迅入疾 绝: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大海景象和日出情形时,绘声绘色,摹形拟态,既有实际的描述,也有神奇的想像,同时不忘抒写内心的感受,可谓笔法多变,文采焕然。
B.作者在描写周边景物的同时,还与历史上相关的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写景叙事与抒发思古之幽情自然链接,妙合无垠。
C.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流连自然、忘情山水的自由呼吸的痛快,又表达了对有作为的君王的羡慕和向往,流露出积极的有所作为的入世情怀。
D.这篇文章语言表现力极强,除了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之外,还大量使用短句,整散结合,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小题3】作者以“生而并海”为幸,试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其“幸”的原因。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身涉其处,谁知其言之有味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宋)王安石

①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 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 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②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 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③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④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小题1】高中阶段我们还学过王安石的文章有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最适合填在文章第④段方格处的词是
A.呜呼B.善哉C.可怜D.嗟乎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B.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C.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D.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小题4】范仲淹(即范文正公)为什么推荐许平参加“方略”之选?(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小题5】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所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恒皇恐,长跪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其家 落:使……衰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勉学者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B.汝亦此恶行乎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受业于应先生潜斋于是赵斋戒五日
D.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勤施烟光凝暮山紫
【小题3】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小题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李二曲肯定那些出生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小题5】把文言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3分)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