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日:“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下列对原文中加粗划线语句断句正确的是 ( )
【小题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3分)
译文: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4分)
译文:
(3)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3分)
译文: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日:“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惩:戒止 |
B.平生苦志励行苦:劳苦 |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则:家规 |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绳:继承 |
A.①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①所渭之楚而北行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C.①乃才可为而不为②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
D.①吾尝以汝为千里驹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
A.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 |
B.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 |
C.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 |
D.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3分)
译文: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4分)
译文:
(3)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3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选自宋·苏辙《三国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选自宋·苏辙《三国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暗:黯淡,黑暗 |
B.此譬如两虎相捽捽:冲突,争斗 |
C.以自辅其所不逮逮:及,达到 |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椎鲁:迟钝,愚笨 |

A.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焉用亡郑以陪邻 ![]() | C.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D.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
D.刘备策略不当,不善用人,意气用事,才能远不如刘邦。 |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2]。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3],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4]。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5],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6],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3]栉滵(jié mì):水疾流的样子。[4]拊(fǔ):击打。[5]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 [6]跼(jú):曲,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符合章溢先生所持苦乐观的一组是:( )
①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②彼之苦,吾之乐
③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
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⑤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⑥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3分)
———————————————————————————————————
(2)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4分)
———————————————————————————————————
(3)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3分)
———————————————————————————————————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2]。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3],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4]。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5],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6],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3]栉滵(jié mì):水疾流的样子。[4]拊(fǔ):击打。[5]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 [6]跼(jú):曲,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率不能甘而善苦大率:大概 |
B.其泄水皆啮石出啮:咬 |
C.一旦运穷福艾艾:停止,消亡 |
D.不可以御蓬藋御:抵御 |
A.剑溪之水出焉/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B.倚修木而啸/觉今是而昨非 |
C.食之可以清酒/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D.名其室曰苦斋/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
①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②彼之苦,吾之乐
③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
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⑤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⑥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④ | D.②③⑤ |
A.本文可以说是一篇阐释苦与乐辩证关系的文章,实质上也暗含了人对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应持的态度。 |
B.因为章溢先生居住的地方较偏远,与章溢交往的友人,只好早出晚归,因而倍感艰苦与劳累。 |
C.文章第一段写山中植物及其生长的环境之“苦”,从侧面向我们暗示了章溢先生的为人和志趣。 |
D.章溢举膏粱之子的例子是为了从反面说明只知享乐而不愿吃苦的行为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危害。 |
(1)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3分)
———————————————————————————————————
(2)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4分)
———————————————————————————————————
(3)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3分)
———————————————————————————————————
阅读《子路从而后》章,完成相应的题目。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遇丈人: (2)植其杖而芸: (3)欲洁其身: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2分)
(2)明日,子路行,以告。(2分)
【小题3】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2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遇丈人: (2)植其杖而芸: (3)欲洁其身: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2分)
(2)明日,子路行,以告。(2分)
【小题3】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2分)
文言文阅读 完成下列各题。(17分)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小题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小题3】对下面《陈成子弑简公》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小题4】请写出从章节中提炼出的成语(2分)
(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为政以德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B.何以伐为?愿无伐善,无施劳。 |
C.之三子告,不可君子之德风 |
D.其为人也孝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A.于斯三者何先 | 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C.晨门曰:“奚自?” | D.吾道一以贯之 |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A.体现了孔子恪守周礼的原则 | B.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 |
C.体现了孔子谦逊仁厚的品德 | D.体现了孔子坚持道义的精神 |
(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 盘绕
B 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 以……为伴
D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知:动词, 了解
【小题2】下列句子句式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相同的一项
A何为其然也? B 固一世之雄也
C不能喻之于怀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
③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吾何为不豫哉?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 盘绕
B 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 以……为伴
D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知:动词, 了解
【小题2】下列句子句式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相同的一项
A何为其然也? B 固一世之雄也
C不能喻之于怀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
③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小题4】用“/”为文中句子断句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吾何为不豫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翻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
B.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相:辅助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其声呜呜然其孰能讥之乎 |
C.渺沧海之一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D.羽化而登仙而无物以相之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D.其孰能讥之乎?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文言文阅读(17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平治天下平治:使……太平,治理好 |
B.而仁覆天下矣覆:覆盖,遍及 |
C.丧无日矣丧:灭亡 |
D.言则非先王之道者非:不是 |
A.不以规矩君子所以异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
B.责难于君谓之恭仲尼岂贤于子乎 |
C.不仁而在高位非其鬼而祭之 |
D.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
A.本文借用规矩成方圆、六律对于正音的重要性,来说明行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 |
B.从本文可以看出,只要有好的政治,推行先王之道,就不会犯错误。 |
C.本文运用类比来说明,复行先王仁政,仁德就会遍布天下百姓。 |
D.本文指责了不相信国君能行先王之道的人,这体现了儒家“人人心中皆有仁义”的观点。 |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小题。(10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摽掠其人 (2)日益骄固
(3)函谷举 (4)族秦者,秦也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都不同的一项是( )(2)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摽掠其人 (2)日益骄固
(3)函谷举 (4)族秦者,秦也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都不同的一项是( )(2)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B.奈何取之尽锱铢 |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D.杳不知其所之也 |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