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2]。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3],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4]。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5],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6],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3]栉滵(jié mì):水疾流的样子。[4]拊(fǔ):击打。[5]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   [6]跼(jú):曲,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率不能甘而善苦大率:大概
B.其泄水皆啮石出啮:咬
C.一旦运穷福艾艾:停止,消亡
D.不可以御蓬藋御:抵御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剑溪之水出焉/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B.倚修木而啸/觉今是而昨非
C.食之可以清酒/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名其室曰苦斋/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小题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符合章溢先生所持苦乐观的一组是:(    )
①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②彼之苦,吾之乐
③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
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⑤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⑥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可以说是一篇阐释苦与乐辩证关系的文章,实质上也暗含了人对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应持的态度。
B.因为章溢先生居住的地方较偏远,与章溢交往的友人,只好早出晚归,因而倍感艰苦与劳累。
C.文章第一段写山中植物及其生长的环境之“苦”,从侧面向我们暗示了章溢先生的为人和志趣。
D.章溢举膏粱之子的例子是为了从反面说明只知享乐而不愿吃苦的行为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危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3分)
———————————————————————————————————
(2)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4分)
———————————————————————————————————
(3)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3分)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29 04:1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是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高望,太息而叹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 吾还也
C.遂出见之,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D.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①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②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③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 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
④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⑤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 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 :不见 其类 而为 之者 ,见逆 。不得 其情 而说 之者 ,见非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 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⑦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 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 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鬼谷子》内楗)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有远而亲,近而(2)结本始 (3)而人民(4)混说损益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A.有远亲 何时乐耶
B.货结采色    孝治天下
C.见疑而决 蚓无爪牙
D.通于天 不知有汉
【小题3】第③段作者认为,内就是 ,楗就是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哪些处事的主张?请分条论述。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收成不好,荒年B.罟不入洿池细,密
C.勿其时夺取D.王无岁怪罪,归罪于
【小题2】下面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寡人之国也 / 移其粟河东B.请战喻 /五十步笑百步
C.申之以孝悌义 / 鸡豚狗彘D.然不王者 /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小题3】下列各项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列举“移民移粟”的治国措施,证明自己治国已经尽心,接着提出“民不加多”问题。由此孟子可以借题发挥论述自己的治国之道。
B.孟子“欲擒故纵”,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诱导梁惠王说出“五十步”虽然都是逃跑但没有达到“百步”,从而说明“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仁政还有很大差距。
C.孟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陈述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养民、富民与教民,后指出统治者行“王道”应持的正确态度“无罪岁”,回答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
D.孟子善辩,本段运用比喻将抽象道理分析得具体形象,说理生动而精辟;又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⑤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⑥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则尽其天年人皆得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即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B.在丁卯三月之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中丞于溷藩以免  匿:藏,躲藏
D.诛五人按:斩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盖蓼洲周公之被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C.佯狂不知所者呼中丞名而詈之
D.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朝廷而五人生编伍之间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疾病而死其:指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B.于是乘厉声以呵其:指毛一鹭。
C.敛赀财以送行其:指五义士。
D.发志士之悲哉其:指豪杰之流。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第四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从容,表现了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们嫉恶如仇的高贵品质。
B.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C.在第六段中,作者用假设句意在从反面点明五义士为义而死重于泰山的可贵。
D.本文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5】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分)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三年,乃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①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②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    用:因为
B.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者 原:推究
C.御史又劾府宰相指 希:迎合
D.未尝听人请    属:通“嘱”,嘱托,请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
B.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C.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
D.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2) 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3)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小题4】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