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通“缭” 盘绕
B 顺流而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 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 以……为伴
D 客亦夫水与月乎 知:动词, 了解
【小题2】下列句子句式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相同的一项
A何为其然也? B 固一世之雄也
C不能喻之于怀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浩浩如冯虚御风   ② 生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
③ 侣鱼虾友麋鹿    ④ 于是荆轲遂就车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小题4】用“/”为文中句子断句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吾何为不豫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27 03:5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公于此山日亲     日:太阳
B.作亭其中  作:建造
C.公负杰特有为之才   负:自豪
D.况见见闻闻者也     见:看
【小题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B.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C.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D.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明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鞍山之阳、娄水之阴是指鞍山的南面,娄水的北面。
C.“靖节”是陶渊明的谥号,是他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以盖棺论定。
D.“僭”指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在这里表示自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C.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大石无异,因此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D.庄子认为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2)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同类题3

阅读以下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而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土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有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开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①僇:同“戮”。②武安君:秦国各将白起的封号。③劲:刚强。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予未敢以为也(__________)
(2)夫秦王既图以予城(__________)
(3)大王弗予城而赵璧(__________)
(4)一胜而相如(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秦十五城之空名/明大王之失信
B.入璧秦弗予城/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C.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D.秦王怒/人生厌
【小题3】翻译划线句。
【小题4】“赵得其情则弗予”中的“其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5】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依据是_____。
A秦欲璧,赵弗予璧,而无所曲直也。
B“十五城秦宝也”,秦不欲以城易壁。
C秦王惧“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D“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矫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甽(quǎn)亩正: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甽,田边水沟。②坻(chí):水中高地。③窳(yǔ):器物粗糙,不坚实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界。
B.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卖。
C.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   已:消除。
D.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   说:说法。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属于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②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④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⑤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 ⑥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边打鱼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鱼,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尧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B.就像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尧、舜两者不可能都得到肯定。
C.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制定让天下一定实行的赏功罚过的规定。这样,天下事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D.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
(2)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3)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