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完成下列各题。(17分)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为政以德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B.何以伐为?愿无伐善,无施劳。
C.之三子告,不可君子之德风
D.其为人也孝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小题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于斯三者何先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C.晨门曰:“奚自?”D.吾道一以贯之
【小题3】对下面《陈成子弑简公》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A.体现了孔子恪守周礼的原则B.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
C.体现了孔子谦逊仁厚的品德D.体现了孔子坚持道义的精神
【小题4】请写出从章节中提炼出的成语(2分)
(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28 12:0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君之祖讳易简,文章有名,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知蒙城县。丁父忧,服除,迁大理评事。

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六经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B.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垦/落笔争为人所传
C.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D.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深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    诮:讥讽
B.范文正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    设施:实施
C.乃以事君 中:中伤
D.大涵肆于六经 涵肆:潜心竭力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对意思表达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犹可伸地下B.文章有名
C.已而锁厅去D.会客皆一时贤俊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舜钦生于官宦世家,结交之人亦为当朝名士,职位虽低,却敢议论朝廷大事。
B.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推行改革措施,却因小人阻挠而失败。
C.苏舜钦因被小人告发用卖旧公文纸所得的公款宴请宾客而获罪,被除去了官籍。
D.自苏舜钦去世之后,与他同案被牵连的大臣都被再度起用,官位显赫重登朝堂。
【小题6】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
②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小题7】本文开头写“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 分条概括杜氏的“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讳之也(讳:隐瞒)B.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诲:教诲)
C.请与孔子适周(适:到)D.累世不能殚其学(殚:穷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乃殡五父之衢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B.①孔子贫且贱②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C.①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①与齐太师语乐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全是晏子反对重用孔子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政在节财   ②滑稽而不可轨法    ③倨傲自顺    ④崇丧遂哀,破产厚葬    ⑤游说乞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小时做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的礼仪动作。长大成人后又向老子“问礼”,说明孔子后来倡导“礼治”决非偶然。
B.鲁国南宫敬叔不仅为孔子“适周问礼”争取到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亲自陪他去请教老子,是以为难得的仁人。
C.孔子在鲁国局势混乱不堪之时来到齐国,希望得到齐景公的重用,虽然一度很受景公看重,最终却未能如愿而无功而返。
D.孔子在齐国曾专心学习《韶》乐,竟然3个月吃饭时,连肉味都尝不出来,这件事情很受齐国人称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因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在崤山以东,故“山东”亦代指六国。
B.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改革家,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乘,在古代指兵车。包括一车四马。“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的就是兵车。
D.盟、约,战国时,为抵抗强秦,齐、楚、燕、赵、韩、魏订立合纵盟约,这一战略主张由苏秦提出并极力促成。
【小题3】下列对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的比较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他认为六国应该施行的策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提出“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楚三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了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诚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
B.诸侯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闻者彰。
D.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本来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耻:以……为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二螯
B.圣人所以为圣 句读不知
C.皆出于此乎 爱子,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耻师焉   入无法家拂士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