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
D.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 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
B.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三年的朝见为“小聘”。 |
C.“长揖”是古时不分长幼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
B.“殡”在古代指验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枢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
C.“坟墓”在古时是两个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
D.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 |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死”的说法,《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B.“媵”本义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依一定的誓约结成的联合关系叫“盟”。 |
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B.《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而“旬有五日而后反”中一“旬”是十天。 |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
B.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
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
B.“孤”是指年幼丧父。 |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