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文化常识判断
(1)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______)
(2)“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这个词语只能是亲人之间,也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______)
(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_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文化常识判断
(1)先妣,已故的母亲。先考,已故的父亲。(______)
(2)束发,古人以20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______)
(3)象笏,又称象简、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材料只能是象牙,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______)
(4)太常,官名,掌管礼乐郊庙事宜。(______)
(5)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语言表达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孩子。
C.“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也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D.“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夷之中,故后世称其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职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职官。
D.“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教学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诗句内容与传统节日名称不相对应的一项是
A.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中秋节)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
C.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元宵节)
D.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清明节)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