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这篇辞赋反映了作者回归田园时的激动欣喜之情。 |
B.“东隅己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C.“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孝廉”,自汉代始荐举人才的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即后代科举的秀才。 |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尺微命”中“三尺”指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
C.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 |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
B.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 |
C.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 |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耿秉字伯初,以父任为郎,教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
A.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
B.食邑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
C.帝王纪年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文中“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
D.征辟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名流,辟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用僚属。 |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是秦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
B.“校”是夏代学校的名称,是当时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
C.“司业”是古代学官名,隋朝时于国子监置,为监内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儒学训导之政。 |
D.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体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
C.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可应考,录取名额不固定,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以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 |
B.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西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
D.“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有国子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教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