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文中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B.榭,①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木屋。多为游观憩息之所。②古代的讲武堂。③藏乐器之所。
C.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州”。州,和郡、县相同。
D.奉化军,五代后唐同光元年设立,治清苑县,天成三年升奉化军为泰州,仍治清苑。后周显德六年废。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原文有删改)

(注)丘:坟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B.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C.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D.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
B.朔,农(夏)历每月最后一天。
C.慢,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D.戊子,戊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5个。天干与地支相配以纪日、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逸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整理课文相关文学常识根据下面内容填空。
《论语》是___________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以记述孔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___________体散文著作;《孟子》是___________及其弟子共同编定而成的___________体散文;韩非子是___________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是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著有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C.《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首著名长诗,在当时广为传诵,有诗为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D.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倡导“新乐府运动”,对后世影响较大。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判断文化常识是否正确。
(1)庖,指厨师。庖丁意思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________)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_______)
(3)文惠君,即《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梁惠王,亦可称魏惠王。(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操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操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颇厚,均子锷凡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人交,荣悴四不易。少时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愈不避寒暑,称荐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①量移:唐宋时,被贬至偏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②荣悴:兴衰。多指荣宠与失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洎举进士,文于公卿间 投:投送
B.故相郑余庆颇为之誉   延:延请
C.均子锷凡  鄙:鄙陋
D.二人名位未  振:显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此论喧朝列  称荐公卿间
B.功授刑部侍郎 愈自才高
C.执政览其文而怜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颇厚
D.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B.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背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D.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体现韩愈直率、坚正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
①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②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③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④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⑤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⑥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A.①③⑥B.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父兄: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
B.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进士。
C.元和初:元和是皇帝的年号,初表示时间。古代常用死亡后的皇帝的年号纪年。
D.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法律刑狱,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考取进士时,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替他传布声誉,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B.韩愈曾写几千字的奏章诉说宫市的弊端,触怒了皇上。皇上就把韩愈贬到偏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把韩愈调到江陵任职。
C.掌管政事的人看到韩愈的《进学解》很同情他,认为韩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让他编写史书。
D.本文叙述了韩愈在仕途上起伏的经历,称赞了他真诚、直率的品格和他取得的文学成就,但也写了他高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2)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B.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C.官盛则谀 近:套近乎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B.“巫医”,在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D.“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他们却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事,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新高考新导向题)《登泰山记》中的“记”和《赤壁赋》中的“赋”都是一种文体,请说说二者的区别。
当前题号:10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