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B.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人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的称号。 |
C.蒙尘,本义是指蒙受风尘,古代多指君王因为战乱,逃亡在外,是委婉说法。 |
D.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忧,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B.五鼓,即拂晓时分。古人把黄昏至拂晓为五个更(鼓)次,每更相隔两小时。 |
C.耕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 |
D.缙绅,原意为将笏插在束腰的大带上。用于对古代的官员或有钱的人的称呼。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选,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武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选拔武官的考试。 |
B.夏,党项人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因在宋朝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
C.笏,古代臣子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
D.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或加官。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党项人在西北部建立的政权,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
B.酋,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有时也指盗匪、侵略者的首领。 |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 |
D.内禅,世袭制王朝的君主将君位禅让与异姓的血亲,称“内禅”。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
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
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
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
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 “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