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和《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
B.“初七及下九”,句中的“初七”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初七日;“下九”为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
C.鸡鸣、黄昏、人定等,均是古代表时间段的词语,其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指戌时,相当于现在夜间19~21时。 |
D.“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
B.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
D.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期、功,古代丧服名称,这里指穿这种丧服的亲族。期服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期服和功服的都是同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人。 |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战国策》的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曹刿论战》就选自此书。 |
C.《史记》中本纪记述帝王,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败秦军主力,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 |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国别体史学名著。国别体是指按国家分别记载历史,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
B.“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季”是最小,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
C.“修禊事也”,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禊事,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风俗。 |
D.“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十五日为“望”,最后一天为“朔”。 |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蛮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未开化少数民族的统称,一般称北方的少数民族为狄,称南方的为蛮,称东方的为夷,称西方的戎。 |
B.季:可以用来表示排序,“孟”“仲”“季”就是用来表示兄弟姊妹长幼序次的。所以“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即叔父。 |
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
D.质子:可以用来指古代为了与其国家稳定关系,加强合作,缔结条约,作为人质在其他国家的人。“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中的“质”便是此意。 |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1)《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东向坐:按古代的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3) 参乘,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驭者居左,尊者居中,陪乘者居右,又负责行车安全。
(4)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招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古代居民对天子的尊称。
(5)崩,古代称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侯死叫“卒”,大夫死叫“不禄”。
(6)太子:一般来说,指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
(7)籍,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和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取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
(1)《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东向坐:按古代的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3) 参乘,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驭者居左,尊者居中,陪乘者居右,又负责行车安全。
(4)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招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古代居民对天子的尊称。
(5)崩,古代称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侯死叫“卒”,大夫死叫“不禄”。
(6)太子:一般来说,指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
(7)籍,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和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取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
A.(1)(3)(5) | B.(2)(5)(7) | C.(3)(5)(6) | D.(1)(3)(7) |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
B.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
C.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
D.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音声调激愤,变徵则声调悲凉。 |
B.“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五经”指《诗》《书》《礼》《易》《论语》五部经书。 |
C.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其中“独”指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
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
B.“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
C.“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也泛指骑马的人。 |
D.“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 |
B.黄昏:十二时辰之一,8是成时,相当于现在的17-19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23时。 |
C.结发,古代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髫束发。 |
D.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为妇女欢聚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