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 陆游(1125-1207)
- 《关山月》
- 《书愤》
- 《诉衷情》
- 《钗头凤》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③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名。②黄庭:道经的一种,即黄庭经书。③元知:原本就知道。
【小题1】刘克庄说陆游的词可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你认为此词可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全诗所营造的意境作简要分析。
【小题2】陆游不但曾亲自参加抗金战斗,而且在死前还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他的爱国情怀在此词里也有所体现,请找出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③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名。②黄庭:道经的一种,即黄庭经书。③元知:原本就知道。
【小题1】刘克庄说陆游的词可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你认为此词可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全诗所营造的意境作简要分析。
【小题2】陆游不但曾亲自参加抗金战斗,而且在死前还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他的爱国情怀在此词里也有所体现,请找出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题1】诗中着力描绘了三个场景,试做概括。体现这三个场景时间统一性的景物是什么?
【小题2】这首诗整体上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①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②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①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②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小题1】诗中着力描绘了三个场景,试做概括。体现这三个场景时间统一性的景物是什么?
【小题2】这首诗整体上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下列各题。
【小题1】诗人陆游字 ,是宋朝诗人,梁启超誉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小题2】全诗描写初夏景色,着重突出一个“ ”字。
【小题3】尾联隐含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小题4】对此诗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荫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①, 木笔犹开第一花②。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①箨龙:笋。②木笔:辛夷花。【小题1】诗人陆游字 ,是宋朝诗人,梁启超誉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小题2】全诗描写初夏景色,着重突出一个“ ”字。
【小题3】尾联隐含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小题4】对此诗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先从大处着笔勾勒环境。 |
B.颔联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等典型的初夏景物。 |
C.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之美景,显现诗人怡然自得之乐。 |
D.最后诗人叹息老之将至旧友情断,落寞无聊之感顿生。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
《见梅》中“梅”的喻体是 。
【小题2】这两首诗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见 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小题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
《见梅》中“梅”的喻体是 。
【小题2】这两首诗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题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小题1】词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小题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本诗在题目中点明“幽居”,但在第二联中又为何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
(2)诗人在本诗中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箨龙和木笔均为初夏常见之物。(1)本诗在题目中点明“幽居”,但在第二联中又为何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
(2)诗人在本诗中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小题2】(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 | B.近体诗 | C.歌行 | D.诗余 |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这首诗对作者的宦海生涯做了形象的描述,请概括诗人的形象特点。
(2)联系全诗,简要分析作者都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这首诗对作者的宦海生涯做了形象的描述,请概括诗人的形象特点。
(2)联系全诗,简要分析作者都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小题1】“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小题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词的上阕。
【小题2】词中寄寓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小题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词的上阕。
【小题2】词中寄寓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