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 陆游(1125-1207)
- 《关山月》
- 《书愤》
- 《诉衷情》
- 《钗头凤》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
陆游
坡陇②如涛东北倾 ,胡床③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④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⑤他年下百城。
注释:①万里桥:在成都城南锦江上。②坡陇:起伏不平的坡地。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交床,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故名。④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⑤笴(gǎn):箭杆,代指箭。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
D.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
村居初夏[注]
陆游
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注)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 |
B.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大雨声阵阵袭来。 |
C.颈联勾勒劳动者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 |
D.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 |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
(宋)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一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gě),箭杆。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
【小题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
C.“横槊赋诗非复昔”, “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小题1】“夜游宫”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运用很巧妙。 |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小题1】陆游,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小题2】“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任选一例写一段赏析文字。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朝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
春残①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② !
[注]①1164年,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得苟安局面,签订隆兴和议。本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时隔十数载,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②打围:打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点“春残”,日暮“落晖”更添作者感慨。 |
B.颔联时空相应,对仗工整,“无功”“有梦”对举。 |
C.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 |
D.尾联忆昔日“飞鹰醉打围”场景,以雄豪气概收尾。 |
项羽
(南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雅,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
B.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
C.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
D.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景壮阔,气势雄浑,极尽点染之功,将一幅锦绣长江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魄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绝境之中。 |
C.颈联与颔联相互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
D.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弘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这首诗也深得此中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