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 陆游(1125-1207)
- 《关山月》
- 《书愤》
- 《诉衷情》
- 《钗头凤》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①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②,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②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长安的风景区,当时在金兵占领区内。
【小题1】作者为何说 “多情谁似南山月”?
【小题2】请分析词作最后“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的表达特色。
[甲词]《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词]《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小题1】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
B.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
C.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
D.犹有花枝俏:俏,秀丽、挺拔。这句是说,还有梅花在傲寒盛开,挺拔秀丽。待到山花烂漫时:烂漫,光彩夺目的样子。这句是说,等到春到人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
A.题材相同 |
B.形式一样 |
C.都只是赞美梅花不争春,别无他意。 |
D.都是托物咏怀 |
A.陆游的词前四句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后四句写梅花的态度和节操。词里的梅花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表现了作者遭受风吹雨打,无可奈何而又孤芳自赏的情绪。 |
B.***的词从梅花在冰雪里的“俏”写到在花丛中的“笑”,可见梅花是胜利者,词中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C.陆游是在极力主张北伐中原,收回国土而遭到投降派排挤打击之后托物咏怀的,词中“只有香如故”写陆游孤芳自赏、心灰意冷。 |
D.“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笔下的梅花,虽然所处环境恶劣,但梅花开放在悬崖峭壁之上,表现了梅花傲寒斗雪的坚强性格。 |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梁启超称赞陆游:“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的情感相似。 |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拙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使他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嵌岩窦穴,怪奇万状 窦:孔、洞。 |
B.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 潦:积水。 |
C.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栖:居留,停留。 |
D.舟人指点岸如赪 赪:赭色。 |
A.①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
B.①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②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 |
C.①徙倚久之而归 ②皆以杏仁澄之 |
D.①复以小艇游庙中 ②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
A.这篇游记,作者用精彩而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描绘山川景物的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
B.作者在描写众多景点时,一是抓住了景点之间的联系,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
C.作者用笔灵活多变,最为详尽地描写了大孤山和对小孤山的景物,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
D.文章在记述中随时触合抒情和议论,并引用了传闻轶事、前人诗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
(1)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浣溪沙·和无咎①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词人与朋友不愿舍近求远去沙洲边饮酒,只想和友人一起欣赏窗外风景。 |
B.开头两句把词人不忍分别的心情表述得含蓄婉转,字里行间散发着依恋不舍之情。 |
C.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
D.因为整天忙碌,清闲的日子太少,所以词人总感觉生活不快乐、太苦闷。 |
【小题2】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析。
秋 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②。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百尺楼:刘备对求田问舍的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字元龙),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用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比喻世人热衷于追求物欲的满足,这是诗人不愿苟同的。 |
B.“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
C.第五句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 |
D.残月西沉、梧桐落叶、捣衣声声,渲染萧瑟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寂寥悲凉之情。 |
【小题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理,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
B.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
C.“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
D.“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
【小题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
B.“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小题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