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本词的过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历来被后世称道,请赏析其 妙处。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① ,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笼纱”一句,词人仅以七字便概括了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隽永有味,意境高远。 |
B.“白头”二句,写自身寂寥落寞。词人慨叹孤独年老而功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 |
C.“呵殿”句与“笼纱”句构成反衬,贵家子弟出游 ,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悲欢异趣。 |
D.词尾结句,与起首二句前后呼应。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留恋不舍。 |
E.姜夔此词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柳林酒家小楼①
陆 游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
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
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②。
记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楼③。
【注】①当时作者由夔州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中经过果州。②遒:尽。③小青楼:这里指酒家小楼。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尾联以“记取”来表明作者对逗留半日的柳林酒家小楼的好感和离开时的不舍,又巧妙点题,表达了不愿离开家乡奔赴前线之情。
【小题3】【小题4】请简析颈联“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的精妙之处。
柳林酒家小楼①
陆 游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
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
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②。
记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楼③。
【注】①当时作者由夔州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中经过果州。②遒:尽。③小青楼:这里指酒家小楼。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中,用“烧”形容桃花盛开,满眼一片火红的颜色写出了作者的喜悦,生动形象。 |
B.“缓辔”的意思是骑马缓行,作者虽奔赴抗金的前线,但前途未卜,内心感到一片茫然。 |
C.以“微”来修饰“倦”,说明作者在旅途中感到了些许疲劳,所以他在中午睡了一觉。 |
D.“宿酲”句承上句而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状态,虽然午梦之后,但是宿酒还未完全消除。 |
【小题3】【小题4】请简析颈联“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八归
史达祖①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竟然竹。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尊酒,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②。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注】①史达祖,曾任韩伲胄幕僚,韩败后,史受牵连被处黥刑,本词写于此时。②歌眉:代指陪自己的歌女;舒绿:展眉。古代以黛‘绿画眉,故常以“绿”、“黛”指代眉。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上阕的景物描写,由清晰到迷茫,由实到虚,景物描摹客观,不掺杂个人感受,营造了广阔、清冷、淡远的意境。
【小题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八归
史达祖①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竟然竹。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尊酒,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②。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注】①史达祖,曾任韩伲胄幕僚,韩败后,史受牵连被处黥刑,本词写于此时。②歌眉:代指陪自己的歌女;舒绿:展眉。古代以黛‘绿画眉,故常以“绿”、“黛”指代眉。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人瞰”一句写诗人在画阁上俯瞰空旷的景色而感到愁苦和孤独,这是全篇的主句,诗人的所见所闻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
B.“烟蓑’’三句虚写江中的渔翁披着蓑衣在烟雨中撒网的情景,响声引发诗人的诗思,但又被乱鸥带走,续不上美好的诗句。 |
C.“冷眼”两句,写诗人用冷静的目光看如画的景色,体现诗人内心的悲凉情怀,而江的那边只能看到隐约模糊的房屋而已。 |
D.上阕最后三句写诗人猜想江的那边大半是渔市和樵村,人们在傍晚时烧着竹子做晚饭,这更显诗人的孤寂。 |
【小题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①被召
周密②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陈君衡,作者友人,宋亡之后,被元朝征召至大都做官,临别之际,作者作此词为他送行。②周密,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词既写眼前实景,也有想象中虚景,虚实结合,深沉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情感。题作“送”之,实即留之。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高阳台·送陈君衡①被召
周密②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陈君衡,作者友人,宋亡之后,被元朝征召至大都做官,临别之际,作者作此词为他送行。②周密,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三句描写送别场景,作者用雄健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气象阔大、色彩鲜明、热烈而又整肃的郊野送行图。 |
B.“宝带金章”表明人物身份,同时暗示此次大都之行的缘由。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潇洒的风神。 |
C.“纵英游”等三句,实写友人一路之上,登山临水,笳鼓喧喧,车马阗阗,乘骏马,携名姬,何等风流旷达! |
D.下片前三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域的情景,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注】
辛弃疾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注】此词作于绍熙三年(1190年),词人奉宋光宗赵惇之命,任福建提刑。三山,福州旧称。
【小题1】上阕 “绿涨连云翠拂空” 中的“绿”“翠”各指什么?
【小题2】上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小题3】请简要赏析“殷勤却谢打头风”的表达效果。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注】
辛弃疾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注】此词作于绍熙三年(1190年),词人奉宋光宗赵惇之命,任福建提刑。三山,福州旧称。
【小题1】上阕 “绿涨连云翠拂空” 中的“绿”“翠”各指什么?
【小题2】上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小题3】请简要赏析“殷勤却谢打头风”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小题1】本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小题1】本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一剪梅 舟过吴江①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下片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最为经典。句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广为世人传诵。
【小题2】结合全词,试简要分析词人的“春愁”包含了哪些感情?
一剪梅 舟过吴江①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的上片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令,也点出了此时词人的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
B.第二、三句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的“摇”“招”很传神,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
C.第四、五、六句“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则是词人联想到故乡的“秋娘渡”“ 泰娘桥”在战争中风雨飘摇,不由得忧伤之情更加浓烈。 |
D.下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词人归家之情非常迫切,想像孤独在家的妻子只能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寂寞。 |
【小题2】结合全词,试简要分析词人的“春愁”包含了哪些感情?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南渡后,颠沛流离,饱经丧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词上下两片一亮一暗,对比鲜明,情景交融,是婉约词中难得的杰作。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意绪是复杂的,请简要分析。
临江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南渡后,颠沛流离,饱经丧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首以“忆昔”领起,词人巧妙地把笔墨集中在“午桥”这个典型环境和“夜饮”这个典型事件上,构思功力非凡。 |
B.“长沟”二句写欢宴的环境:小沟细水长流,银月明辉,杏花疏影,静默无声。 |
C.“吹笛”一句转化巧妙,从静到动,从视觉到听觉,极写旧游之盛。 |
D.收尾两句写古往今来,多少兴衰之事尽付三更渔唱,超脱中暗含无限悲凉。 |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意绪是复杂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丞相留忠斋①书》
(宋)谢枋得②
夷、齐虽不仕周,食西山之薇,亦当知武王之恩;四皓③虽不仕汉,茹商山之芝,亦当知高帝之恩;况蒸藜含粝于大元之土地乎?
大元之赦某屡矣,某受大元之恩亦厚矣。若效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今既为大元之游民矣。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世之人有呼我为宋之逋播臣者,亦可;呼我为大元游惰民者,亦可;呼我为宋顽民者,亦可;呼我为大元之逸民者,亦可。为轮为弹,与化往来;虫臂鼠肝,随天付予。若贪恋官爵,昧於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曰:“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感德,天实临之!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先民广其说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公亦可以察某之心矣。
(注)
①留忠斋:留梦炎,号忠斋,南宋末年人,中进士,恭帝时官至左丞相,宋朝灭亡,降元,又做了大官。宋时曾为谢枋得的老师。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③四皓:指汉朝的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四位隐士,他们原是秦博土,因逃避暴秦而隐居商山,采芝而食。汉高祖请他们出仕,皆不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
②若贪恋官爵,昧於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上丞相留忠斋①书》
(宋)谢枋得②
夷、齐虽不仕周,食西山之薇,亦当知武王之恩;四皓③虽不仕汉,茹商山之芝,亦当知高帝之恩;况蒸藜含粝于大元之土地乎?
大元之赦某屡矣,某受大元之恩亦厚矣。若效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今既为大元之游民矣。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世之人有呼我为宋之逋播臣者,亦可;呼我为大元游惰民者,亦可;呼我为宋顽民者,亦可;呼我为大元之逸民者,亦可。为轮为弹,与化往来;虫臂鼠肝,随天付予。若贪恋官爵,昧於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曰:“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感德,天实临之!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先民广其说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公亦可以察某之心矣。
(注)
①留忠斋:留梦炎,号忠斋,南宋末年人,中进士,恭帝时官至左丞相,宋朝灭亡,降元,又做了大官。宋时曾为谢枋得的老师。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③四皓:指汉朝的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四位隐士,他们原是秦博土,因逃避暴秦而隐居商山,采芝而食。汉高祖请他们出仕,皆不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皓虽不仕汉,茹商山之芝 茹:吃 |
B.若效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 效:效仿 |
C.死表于道曰 表:表彰 |
D.天实临之 临:面对 |
A.虽死之日 而用流俗人之言 |
B.若效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C.呼我为宋顽民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呼我为马者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A.第一段用伯夷、叔齐、商山四皓来自比,特别强调两个“不仕”,成为一篇立意的主脑。 |
B.留梦炎是谢枋得的老师,现在是元朝的丞相。十分器重谢枋得,所以举荐他,谢枋得坚决拒绝,作者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有些话没法直接说,所以作者的本意与字面意思未必一致,或反话正说,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
C.文如其人,这封信写得恳挚、刚强、沉痛,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谢枋得对留忠斋不屑一顾。 |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话,表明死有轻重悬殊,关键在于义,接着又引祖辈们的话来扩展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自己已错过慷慨赴死的时候,仍然苟活着是对宋朝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
①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
②若贪恋官爵,昧於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
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②!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抽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作者力主抗金,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 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据考证,本词作于淳熙十五年。②鹈(tí)鴂(jué):即杜鸦。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词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寓意深远。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正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小题2】“愁”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愁”。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
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②!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抽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作者力主抗金,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 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据考证,本词作于淳熙十五年。②鹈(tí)鴂(jué):即杜鸦。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蘼”,好象有人要折,而且一折就立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 |
B.上阕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柳,共伊同摘”的往事,拓展了意境。 |
C.“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牡丹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牡丹花的洁白和迎风得意的姿态。 |
D.这首词虽然是饯别之作,却一直不提离别,直到结尾,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因离别”,即戛然而止,艺术效果更佳。 |
【小题2】“愁”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