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作铺垫。 |
B.诗一中的“子规声”暗寓悲伤之意,引出后两句对农事繁忙的叙述,同情农人的辛苦。 |
C.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
D.诗二诗题是“山雨”,开篇却紧扣一个“晴”字下笔,后两句中“他山落雨”与“溪流急”构成因果,构思巧妙。 |
E.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人物的心理,“忽见”表现作者由惊喜到惊奇,耐人寻味。 |
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③。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④,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十二月,入临安。第二年春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面对这种局面,陈与义写下了这首诗。②甘泉:汉代行宫,因在甘泉山上而得名。③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④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直叙国事,指出朝廷对金兵的进犯毫无对策。诗人感叹朝廷无能,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 |
B.第二句以“甘泉”借指宋皇宫,直陈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致使金兵长驱直入,到达了内地。 |
C.“岂知”具有强烈的惊叹意味,哪里知道高宗已逃到东南方的海上!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失望。 |
D.诗人起初对在南宋京城里听到宋王朝军队战马的嘶鸣感到奇怪,突出对时局恶化的疑虑和担忧。 |
【小题3】【小题4】本诗的颈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加以赏析。
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①。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诗囊。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小题1】诗中的“春愁”具体指什么愁?首句是怎样写“愁”的?这样写有何效果?
【小题2】尾联为何写“杜宇声”?
泥 溪
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阴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①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齐,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之剂。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一“塞”字,把斜阳的光芒写得具体可感,温暖明亮,用字新警峭拔。 |
B.诗歌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傍晚的花朵喝酒而泛上红晕;平静的水面绽放笑容,生动形象展示了景色的优美。 |
C.颈联通过叙事、议论来抒发感情。因“喜阴”而“休驾”,因“疑昏”而“问程”,诗人表情神态也尽在其中。 |
D.尾联“味过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因为它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独特心理,让诗歌富有生活气息。 |
E.诗歌题材平凡,远近结合,先写远望之景,再写眼前之景,布局精妙自然,绘人以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 无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
B.“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景。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平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予官职 |
B.按诛五人 按:控制 |
C.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发:拿出 |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 |
A.以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B.士萃于左丞相府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归而求救国之策。 |
D.实则愤怒 则噪而相逐 |
A.兵临城下,满朝文武无计可施,“战、守、迁皆不及施”,亡国在即。文天祥决定出使北营是因为元兵要求谈判,而“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B.述说出使情况,要言不烦。写斗争场面,“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语言简练。“惊动”一词,反映出文天祥“抗辞”的重大影响。 |
C.缇骑按剑而问“谁为哀者”,语气凶横,是直接引发冲突的导火线。“众不能堪,抶而仆之”,说明阉党的所为激起了公愤,才引发了暴动。 |
D.“然五人之当刑也……颜色不少变。”廖寥30多字,写出了周顺昌等五人临难不苟、从容自若的神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望江南·幽州九日
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九日:指重阳节。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官廷琴师,元军陷临安,被俘北去。③美人:南宋宫女。
【小题1】上阕在写景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小题2】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肠断裂”的原因。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宋]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动。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战的无限快意。 |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
【小题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唐多令
邓 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A.词人面对风吹落叶的情景,用“堪恨”一词,表明了他对催换季节的西风的不满和愤恨,此处“西风”隐喻灭亡宋朝的元人。 |
B.“寂寞古豪华”四句,改写自刘禹锡《乌衣巷》,写出了原先声势显赫的大族相继败亡的境况,传达出对南宋覆亡的慨叹。 |
C.“惟有南来无数雁”三句,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与芦花之中,用了暖色调的意象,反衬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
D.词的上片借景抒情,在写景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以喻见意,通过燕、雁等比喻物,清晰地呈现了词人被浓缩了的主体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