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小题1】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小题1】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题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小题1】词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小题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本诗在题目中点明“幽居”,但在第二联中又为何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
(2)诗人在本诗中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箨龙和木笔均为初夏常见之物。(1)本诗在题目中点明“幽居”,但在第二联中又为何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
(2)诗人在本诗中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解答问题。
【小题2】结合诗歌最后一句提到的“孟浩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十二月二十七日大雪中过吉水小盘渡西归
[宋代] 杨万里
风卷寒江浪湿天,斜吹乱雪忽平船。
碧琉璃上琼花里,独载诗人孟浩然。
【小题1】请简要分析“湿”“平”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小题2】结合诗歌最后一句提到的“孟浩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一、二两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一、二两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③婉娩,柔美,美好;迟暮。
【小题1】结合作品简要赏析,词的上片在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2】在词的下片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①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②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③,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得”,一作“渐”。②花名,本为酒名,以花颜色似也,故取以为名。③婉娩,柔美,美好;迟暮。
【小题1】结合作品简要赏析,词的上片在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2】在词的下片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小题1】词的上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环境的?有什么作用?【小题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两个小题。
【小题1】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小题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小题1】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小题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结合全词,赏析划线词句。
祝英台近 晚春
(宋)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肖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去,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宝钗分”,古代情人分别时,常将钗分作两股,男女各执一股,以为纪念。
【小题1】从词风看,这首词应该属于 派。在通过细节刻画心理方面,本词有两句与唐诗人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把这两句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 。【小题2】结合全词,赏析划线词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后面题目。
永遇乐 [南宋]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 ③釭:油灯。
【小题1】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有人说,画线句曲折说来,又多少眼泪,请作赏析。
永遇乐 [南宋]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 ③釭:油灯。
【小题1】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 |
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 |
C.下片用“此苦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
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