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后面题目。
永遇乐  [南宋]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 ③釭:油灯。
【小题1】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
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
C.下片用“此苦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
【小题3】(小题3)有人说,画线句曲折说来,又多少眼泪,请作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4-07-14 09:0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冷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冷: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一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婉约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虚实结合,以景示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读之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B.词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C.“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借用辛弃疾沙鸥白头的典故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而“当年燕子知何处?”则化用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小题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并作简析。